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养殖 > 正文

生态养殖+全产业链联动让青林乡“牛”起来!

2018-07-24 17:50:54   

清晨,喂牛;白天,粉碎牛饲料;晚上,打扫牛舍……六盘水市青林乡二寨村生态养牛基地里,每天都有30多名工人每天围着牛转。按照“生态养殖+全产业链联动”的理念,利用当地种草养畜的传统优势,青林乡打造了“牧草种植→牛羊养殖→有机肥料加工→牧草种植”的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项目。

青林乡采取集中饲养、散养、托养的方式进行养殖,力争形成万头规模化养殖。其中家庭散养,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双丰收。

今年51岁的陈学亮因妻子的腿病致贫,一直以来,靠着养殖本地黑山羊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样的状况在两年前发生了改变。2015年底,陈学亮的堂弟罗超辞掉城里工作,揣着这些年挣下的家当回到村里与哥哥一起养牛。 请不起工人,陈学亮的妻子,成了“牛保姆”;罗超的妻子从一名理发师,变成“割草工”;兄弟两则通过学习培训,逐渐成长为“牛专家”。

随着一头头牛犊出生,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现在,罗超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以前养殖的都是本地牛,个头长不大。”罗超说,“现在养殖的西门塔尔牛,个头大的有2000多斤,一头牛的产值是以前的两倍多。”罗超兄弟俩的牛越来越多,周边老百姓“眼红”了。兄弟两却不“吝啬”,与当地老百姓分享自己的成绩。

二寨村生态养牛基地,作为当地养牛业的“扛把子”,逐渐唤醒了青林老百姓的“养牛之道”。同罗超、陈学亮兄弟一样,贫困户余兴艳也是生态养牛基地上的一名工人。“固定收入了,孩子读书的生活费不愁了!”余兴艳表示,“等学到一定技术后,我准备领几头牛来自己养,早日摘下贫困的‘帽子’。”贫困户刘道祥一直很想养牛,但缺少启动资金,兄弟俩帮他贷款25000元购买了三头母牛;兄弟俩先后借了两头牛给贫困户张发明饲养,产下的两头牛犊价值15000元左右。

不仅如此,青林乡养牛业的快速发展,还让周边的荒山变金山。原来,青林乡把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农耕地全域入股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牧草1万亩。农户负责施肥、收割等日常管理,牧草收割后,按照300元/吨进行收购,不仅解决了农户流转土地后无地可种的难题,还充分调动了群众的脱贫积极性,社会效益突出。

为将产业做大、做强,目前青林乡拟建设屠宰加工厂,建设牛肉产品电商冷链物流交易平台1个,可年屠宰肉牛羊2万头(只),可年产肉干制品、生熟肉等产品2000吨。同时,组建了一支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服务队伍,现有管理人员、生产技术员和主管兽医等专业技术人才20人。据悉,这个占地约为230余亩,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导进行自繁自养养牛基地,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带动1000个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