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 16:16:47
“纸箱太小了、太小了,咋个装得进去?”炎炎夏日,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大棚蔬菜基地。几个机灵的小伙,用小刀在纸箱上一划,纸箱一分为二。接下来,像变魔术般,两个半截纸箱,瞬间被拼接到两个完整纸箱上。这样,新的纸箱长度扩大了一倍,长长的丝瓜稳稳当当装入箱子。
“一年要种三至四轮蔬菜,土地效益咋不成倍增长?”说起蔬菜种植带来的好处,如今在素有“武陵菜都”之称的万山,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农民朋友,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用科技种蔬菜,真的有奔头!
忆往昔——种菜只为自家吃
走进深山峡谷的万山区敖寨、下溪、黄道乡,群山拥抱,满目苍翠,一条小小的溪流在大山间静静地流淌。然而,沿河而居三个乡的土地常常遭遇洪涝灾害,这给村民发展生产带来些许艰辛和不易。
随着防洪基础设施工程的逐步完善,如今,沿河两岸的沙石田土,被勤劳质朴的万山人盖上了一层层新的泥土,在上面播种新的希望。
“不是村民不勤奋,而是实在没办法。”回忆过去的发展历程,敖寨乡中华山村主任毛照新刻骨铭心,以前村民种的茄子上到处长些黄斑斑,要么像拳头一般形状大小,要么弯弯曲曲,奇形怪状的茄子,拿到市场又不好卖,甚至连送人都送不出去。运气差的村民,瓜果还没成熟就掉落地上了,让人心疼不已。
栽玉米、种红薯、播小麦、撒大豆……一年辛苦下来,亩产值几百元。微薄的收入,严重挫伤了大家积极性。迫于生活压力,许多举家外出打工谋生,以致土地撂荒,杂草丛生。在家的发展能力较弱,仅在房前屋后后零星种植点蔬菜,供自家生活所用。
“都是不懂技术所致!”万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吉刚认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加速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以技术服务为基石,向农业注入科技元素,走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增产增效增收。
破瓶颈——专家坐诊增信心
张吉刚认为,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中,产业扶贫最为艰难,按老办法解决不了万山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问题。
于是,万山以每年200万元,从九丰农业公司聘请10名技术员到10个乡镇(街道)挂职任科技副乡长,专教农民种蔬菜。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全国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效农业的典范。张吉刚说,聘请寿光菜农当“科技官”,目的就是筑牢“技术服务”这块基石,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同时,让寿光菜农“现身说法”,对比“粮改经”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账,让农民消除后顾之忧,自觉投身“产业革命”。
到底管不管用?黄道乡种植大户杨元桃有发言权。
刚开始时,杨元桃不以为然。她偷偷在山东专家示范的基地里,按自己的方法,精心栽种了小块蔬菜,执意一比高下。
不到三个月时间,山东专家种植的蔬菜个产量高、口感佳、色相好,拿到市场上瞬间被抢购一空。
而杨元桃示范的蔬菜却不争气,久久不挂果。自认为自己就是蔬菜专家的杨元桃这才意识到,自己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于是,她偷偷将自己种的蔬菜拔掉,决心跟着专家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10名专家传帮带,目前万山区已培养本土蔬菜专家近千名,建立57个大棚蔬菜基地,占地面积达1.2万余亩,6000多名贫困户通过与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尝到了高科技的甜头。
看今朝——蔬菜变成致富业
杨元桃是黄道乡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注册成立了贵州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这家公司基地里,杨元桃透露一些鲜为人知的秘笈。
“以前都是插竹竿,让瓜藤沿竿攀爬生产。现在将竹竿换成吊线,既节省成本,又不浪费土地,更能高产。”杨元桃说。
“哇,瓜瓜咋倒转上吊了?这是啥意思?”见笔者疑问,杨元桃笑了笑说,“你看,这瓜是不是有点弯曲了,我们将它倒转吊两三天,它就会长直。然后再倒转来,让其自然生产,长出的瓜好看又好卖!”
透过薄膜塑料纸看过去,几个村民手里分别拿一只碗,正用刷子将碗里的液体,慢慢刷在花瓣上。一打听,原来她们是在刷“防落素”。杨元桃说,刷上这个东西,瓜果就不会掉落,保证增产。
“这些都是寿光老师李云渠教我们的,按他说的去做,绝对不会错。”正在扩建200亩蔬菜大棚的杨元桃信心慢慢,底气十足。
经山东专家传帮带,目前万山区已培养果蔬土专家近千名,基本满足了全区1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的技术需求。同时,区农牧科技局严控质量关,确保进入市场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助推全区农业增产增效增收。
如今,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犹如浩荡春风,吹拂了万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舒展在黔东大地。
敖寨乡,从九丰农业高薪聘请的科技副乡长朱向斌面对面传授蔬菜种植技巧。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