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安塞:让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助推器

2018-08-13 09:25:58    李晓军 通讯员 蔡英

本报记者 李晓军 通讯员 蔡英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延安市安塞区,一幅幅产业兴旺的画卷令人赞叹,处处能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新变化:一块块荒草地已整理成苹果园,一座座标准化山地蔬菜大棚整整齐齐,一个个平整的樱桃园里枝繁叶茂…… 

自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安塞区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产业为根本,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推出“三变”改革、“入股”和“借还”等一系列扶贫方式,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全区携手脱贫奔小康。 

 “三变”改革

兴了产业 富了村民 

高桥镇南沟村,原本偏僻、贫穷,这两年却热火朝天地干起了当下最时髦的乡村旅游。 

“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紧巴巴地过日子;现在加入合作社将土地作为股权,享受分红,还在园区上班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8月2日,村民邵艾虎说。 

土地入股、林地入股、“四荒地”入股……以前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借着农村“三变”改革,变成了万物生长的“金土地”。南沟村在摆脱贫困的实践中,帮农民找到了一条符合新时代农村致富的发展之路。 

8月2日,艳阳高照。48岁的邵艾虎和妻子张志莲身穿橙色保洁马甲,不停地穿梭在矮化密植苹果园、植物迷宫内进行卫生保洁。园区内看不到一个烟头、一片废纸。 

除了做好园区保洁,夫妻俩还照看着即将成熟的果园。再过一两年,苹果树就挂果了,他们每年还会得到分红。 

“旺季每月工资2000元,淡季每月工资1000元,老邵两口子一年就能挣4万多元工资。”南沟村扶贫干部张光红说。 

“除了这些,我们去年还领了4062元土地流转费。”妻子张志莲觉得自从发展了乡村旅游,南沟村遍地生金。 

“三变”改革,让南沟村这个昔日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延安市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提高到2017年的1.48万元。 

 “入股”模式

让“三无”贫困户乐享分红 

针对无劳动力、无稳定产业、无稳定收入的“三无”贫困户,安塞区千方百计争取让他们带资金入股企业享受分红,帮助贫困户增收。 

招安镇白渠村是安塞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扶贫帮扶点。2015年7月,白渠村新建樱桃园50亩,成立了安塞白渠富民大樱桃专业合作社,由白渠村的10户贫困户和致富能手白飞飞组成。 

“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没有收入,我们实行兜底保障,保证贫困户每年收入20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既能拿到分红,又能挣工资。”帮扶单位负责人倪明慧说。 

记者在白渠村看到,50亩樱桃园里樱桃树枝繁叶茂。正在给樱桃树打药的白飞飞说:“今年4月,延安遇到了50年不遇的‘倒春寒’,樱桃花全冻死了,虽然没有收益,但我们合作社仍给每户村民分红2000元。” 

“产业扶贫中,有能力的贫困户可发展产业,而‘三无’贫困人口,就可以通过入股脱贫的方式,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到企业或合作社,享受分红。”安塞区扶贫局局长牛社智说。 

 “借还”模式 圆了村民产业梦 

65岁的高秀芳是招安镇枣湾村村民,本该安享晚年,不幸的是几年前,儿子因车祸去世,留下的孙子要高秀芳抚养,80岁的老母亲也要她伺候,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7年,高秀芳通过招安镇推行的“3+2”借驴还驴新型养殖方式,支付4.212万元借驴押金,从安塞煜盛驴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借了3头肉驴、2头母驴来喂养。 

安塞煜盛驴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头肉驴初借时100公斤,饲养18个月毛重可达250公斤,公司按照不低于每公斤38元的价格收购,群众借1头驴苗养大后毛收入可达到5700多元。按照“3+2”模式,3头肉驴3年可以收益3万余元,母驴3年产2胎,又可收入2万元。户均按3人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可达6000余元。 

招安镇党委书记刘政介绍,让贫困户“骑着毛驴脱贫”,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养驴4头以上的贫困户,区上每户补助1万元,并协调帮助建立养殖圈舍。目前已有188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养殖合作协议,其中81户的405头驴已进圈养殖。 

“借还”模式破解了贫困户无条件发展产业的难题,降低了发展成本。同时,相应的补贴政策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有力助推了全区产业发展。 

目前,安塞区通过推广“借袋还菇”“借鸡还蛋”“借苗还果”“借驴还驴”等模式,带动2100多户群众发展产业,其中贫困户650户。 

依托“借还”模式的有力撬动,如今,安塞区脱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