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2018-08-14 09:04:11   

  本报记者 耿苏强

  2007年,他贷款50万成立了甘肃西和县第一家农产品专业协会;2012年,在他领导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并列入全国50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就是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甘肃西和县马铃薯种植推广基地负责人郭大权,从最初收购马铃薯到马铃薯育种,从庄稼户到致富带头人,这个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民,将普通的小土豆做成了惊人的大产业。

  富民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如何破解西和县山区群众普遍贫困的难题?关键是做好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推动产业发展。”8月6日,郭大权说,该基地目前拥有占地50亩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现已建成年生产千万粒的脱毒种薯组培流水生产线,并拥有组培与病毒检测检验实验室。

  据了解,该基地在甘肃西和县特困片区的洛峪镇甸沟村、何坝镇铁鼓、冯茂、李子坪、大池、李宋、马寨7村(涉及207户贫困户),甘肃礼县特困片区的洮坪乡义堤、南山2村(涉及69户贫困户)建设原种基地2200亩,供种1000万粒,每户贫困户种植两亩以上,采收后,将按0.6元/斤的价格统一收回,每亩可收入2400元。

  “通过土地和资金入股,与社员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社员既当股东,又把合作社当做自己的家,有效调动了发展的积极性。”据郭大权介绍,该基地还通过订单这个抓手,带动何坝全镇范围内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万亩,每亩可增收1400元,极大地带动了贫困户实现增收。同时,吸纳周边120人在社内务工(其中贫困户18人),每人年务工收入约5000元。

  科技支撑马铃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经过多年的种植,当地马铃薯品种老化、产量低的问题凸显出来。郭大权表示,经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后,该基地有了品质良好的种薯。该基地主要从事脱毒种薯繁育,给西和乃至陇南市的种植户供应脱毒种薯。在该基地的示范推动下,西和当地出产的商品薯每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比过去的1200公斤增加了800公斤。如今,西和马铃薯的商品薯、脱毒种薯的品质越来越好,不光在甘肃陇南九县区畅销,还远销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区。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