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昔日“穷窝子”今朝“美丽带”

2018-08-21 16:46:39   

盛夏时节,乘车在山东省费县许家崖水库周边穿行,一边是青山环绕,一边是绿水相连;时而果树遮天蔽日,时而荷叶一望无边。就在这处山水相依的人间仙境中,一处处青砖红瓦的村庄点缀其间,古朴中透着悠闲。

然而,在2016年以前,这片青山绿水带给库区周边32个村庄的却是贫穷和落后:道路修不进来,山水就成了阻隔,果子出不了山,村民靠种些地瓜花生度日,年轻人忙着逃离,老农民只剩无奈。

费城街道小南峪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村位于许家崖库区核心地带,坐落在玉环山下,背靠千年古刹——丛柏庵,紧邻历史名胜“仙人洞”,却是个远近闻名的难点村、贫困村。村子交通闭塞,道路高洼不平,“五堆”随处可见,一代代村民守着荒山过着穷日子。

近几年,山乡巨变的故事在此轰轰烈烈地上演了。近日,临近中午,小南峪村村民郭圣利正在自家的农家乐,忙着为客人做农家炒鸡。3个土灶同时开火,他忙得大汗淋漓。“以前想着村子这么破,谁会来这儿?没想到这两年越整理越漂亮。”郭圣利边忙边说。

“我们把脱贫攻坚的进程,变成了村庄涅槃的机遇。在修路、通水、栽树、改厕的基础上,没有搞大拆大建,反而是想方设法保护好石屋、古树、老井、石板路等山村元素,就是为了体现咱小南峪的特色。”小南峪村村党支部书记郭丙法告诉记者。

如今,小南峪村前溪水长流,村后竹木成荫,村内石屋、石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年都有几十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乡村游的火热,也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6家村民经营农家乐,20多户村民经营旅游产品,村民的草鸡蛋、山野菜等无公害农产品成了游客的抢手货,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外地公司也慕名前来合作,建起了高端民宿。

郭圣利以前在村里搞养殖,养过鸡、喂过兔子,养了几年到头来也没赚到钱。2016年,他放弃了有污染的养殖,改行干起了农家乐。“现在城里人都喜欢来咱这吃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好的时候,一天七八桌,一年下来能挣十多万元。”郭圣利说。

在费县,类似小南峪村的蜕变故事,在许家崖水库周边的32个村庄上演着。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这片远近闻名的“穷窝子”,就变成了闪亮的美丽乡村示范带。

“新农村应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必须坚持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原居式开发、原村庄提升的‘四原’理念,这是费城街道在脱贫攻坚之初就确定的思路。”费城街道党委书记赵元吉告诉记者。费城街道充分利用许家崖片区的“山、水、石、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全域式规划,景点式打造,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带来了区域整体的蜕变。

“许家崖库区的整体脱贫进程,反映了费县脱贫攻坚的一大特点。”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说,“费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是传统山区和革命老区,贫困区域相对集中。基于此,费县以区域‘三农’发展理念为指导,整合全县资金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相结合,规划并实施覆盖贫困区域的‘整体脱贫综合方案’,帮助‘穷窝子’彻底拔掉穷根。”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