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4 09:57:38 王雪峰
毕节,人们印象中的“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中国最深度贫困区”。如今,处处花海、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乡村旅游更是如雨后春笋,蓬勃迸发,活力十足。
走在毕节乡村,清风徐徐、荷叶田田,处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琉璃砖瓦房、肥沃的农田,伴随着爽朗的欢笑声,构成了意境深远的农村水墨画。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毕节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71万人脱贫,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4.4亿元。
作为毕节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大方县木寨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14户农家客栈218个床位供不应求,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
旅游兴旺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步伐的飞速迈进。依托大纳公路的交通优势和民族特色优势,木寨村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完成283户 “白族民居”改造、人居环境改造、旅游公路、停车场、观光步道、文化广场、生态花海观光区、荷花池、浪漫时光隧道等项目。同时,围绕食、宿、享、乐、蕴等 主题,打造旅游生态圈,全面提升乡村文化品味,不负“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之名。
利用自身生态环境良好、风景气候宜人的优势,引资入村,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木寨村先后引进贵州沐之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冰祥乡村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开发建设沐之春水上乐 园和冰翔水上乐园,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标准化游泳池、钓鱼池、观光长廊、草莓采摘园、薰衣草基地、环河自行车步道等项目。同时,围绕“资源”开展“七权同 确”工作,经过划界指界、按印确认、公示公告等三个程序,推动确权颁证,为乡村旅游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纳雍库东关乡通过种植樱桃发展旅游业,形成樱桃花观赏、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的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直接带动39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致富;威宁县板底乡雄英村利用高原气候优势,打造万亩荞花(籽)基地,成片种植、打造景观、制作商品,仅2017年帮助326人脱贫;威宁黔韵紫海景区将 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吸收当地贫困户就业,有效带动2500余名贫困户脱贫……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式各异,究其成果却是一致的——助推脱贫。
窥一隅而知全貌。通过谋划方案定任务、围绕责任抓落实、优化产业待发展、资源开发补短板、创新思路建组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毕节市充分发挥旅游在脱贫攻坚上的积极作用,以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为突破,积极探索景区带动模式、产业融合模式、特色村寨模式。
“我们将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甲级乡村旅游村寨、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产业支撑。”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说到。
截至目前,毕节市共评定69个乡村旅游企业,其中,2个甲级旅游村寨、2个乙级旅游村寨、3个标准级旅游村寨;4家四星级旅游经营户、51家三星级旅游经营户;2家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4家标准级乡村旅游客栈。
张集智表示,毕节市将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加快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成果分享机制,让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让乡村环境越来越优美,群众日子越过越幸福。
据了解,到2019年,毕节市旅游业将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劳动力就业15万人以上,建成8个重点景区旅游扶贫示范区、15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000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点),带动全市贫困人口中的30%以上实现脱贫。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