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16:11:05
近日,记者到单县曹庄乡张武庄村采访时,看到该村的致富能手董恒和几名本村的工人正忙着给葡萄“疏果”,葡萄大棚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2016年初,27岁的单县曹庄乡张武庄村青年董恒从长期务工的新疆回到家乡,村头拔地而起的十座大棚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向村党支部书记井玉真了解情况,得知县乡政府鼓励返乡创业人员的优厚政策。在村、乡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董恒租种了10座扶贫大棚。
董恒说:“作为80后的农村青年,我们不像父辈对土地有着严重的依赖。但也深知,农业是根本,振兴农村的发展浪潮中,新型农业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经过一番思考,董恒先在大棚里种了一茬果蔬,主要有豆角、菠菜、西瓜等,在种植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全部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2016年夏季,大棚蔬菜收成很好,1亩豆角收获近4000元;菠菜的市场价格约每公斤2.2元,1亩收获3200元左右;8亩西瓜收入3万多元。当年,董恒收回了租种和种植成本。此时,原本不懂农业种植、管理的董恒渐渐摸索出了农业种植、管理的 “门道”,初步品尝到生态农业带来的成果,更加坚定了心中的致富梦。
2016年秋天,董恒发现当地的葡萄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以“巨峰”等几个单一品种为主,缺少新型品种。为此,他瞄准了味道和品相都很好的 “玫瑰香”、“蓝宝石”等几个葡萄新品,从外地购买了大批葡萄苗,租用村里的群众帮忙栽种。“开始不懂技术,就通过视频和网上农校进行学习。现在,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管理技术,能及早判断出葡萄是否生病。像双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有可能会在一周内感染到整座大棚。”董恒说。自从葡萄开始绑蔓之后,董恒就更加忙碌。每天早上五点左右,他就在大棚里忙活开了,检查每个棚里葡萄的生长情况,查看有没有病症。
董恒和几名本村的工人一边忙着给葡萄“疏果”,一边给记者说:“如果葡萄果实过于紧密的话,会影响产量和口感,一串葡萄一般只保留70—80个果粒。”董恒介绍说,“一般早晨只能忙到八点,棚里温度太高。下午,五点多进棚,一直忙到天黑。”在大棚附近,有不少村民来选购葡萄。“‘玫瑰香’颗粒饱满,水分大,有玫瑰的香味,口感十分好。很多人都喜欢吃,也有不少城里人前来采摘。”选购葡萄的时庄村村民时圣友对记者说。
今年,每个葡萄棚的预期收益约1.2—1.4万元。10座葡萄棚将实现总收益13万元左右。“管理技术再提升后,可以节约人工成本,产量也会增加。”董恒说,“市场价格波动正常的情况下,明年可以实现效益翻一番。”按照规划,董恒计划进一步引进、扩大高端葡萄品种,建立家庭农场,以采摘、网销等多种形式推出自己的葡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