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采摘赤水畔悠然见娄山

2018-08-30 09:12:05   

近年来,贵州省赤水市大力倡导“旅游上山”,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引导农民结合自然风光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

图为小游客在赤水市长沙镇长沙村的葡萄园里体验采摘乐趣。王长育摄

①近日,游客在位于赤水市葫市镇的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内游玩。 王长育摄

②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竹海湖上,工作人员操纵水上游乐器械进行即兴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王长育摄

王长育本报记者韩超

近年来,位于川南黔北之交的贵州省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人文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党建”、“旅游+农业”、“旅游+康养”等模式将工旅、农旅、文旅、商旅深度融合,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种植经果林,休闲农业大放异彩

“老乡,你这里能住宿不?龙眼能不能摘来尝尝?”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袁先生问道。

“尝嘛!你们自己摘,好吃就买,不买也没关系。住宿108元一个标间。”村民曾祥均热情地说。

夏末初秋,正是赤水市元厚镇桂圆林村龙眼采摘的季节。放眼望去,上万亩龙眼基地内随处可见采摘的游人;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点缀在龙眼林中,景美如画。

“如今,交通改善了,乡村旅游火了,全村每年50万斤左右的龙眼产量也不愁销路,上门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除了龙眼,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让越来越多乡亲吃上旅游饭,很多人相继脱贫。”桂圆林村党支部书记袁勇说。

与桂圆林村一河之隔的五柱峰村村民张克花很有眼光,早些年在房前屋后种下杨梅、白花桃、板栗、龙眼等经果林,还在林下养土鸡,将自家小院改建为农家乐,专门卖豆花、腊肉、土鸡汤等农家菜。游客体验采摘瓜果不收钱,但每年的农家饭菜却能挣10多万元。

据元厚镇组织委员周生慧介绍,近年来,元厚镇立足该市“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的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依托辖区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优势,切实念好“农旅经”,扶贫党员干部引导村民种植龙眼、杨梅、白花桃、脆红李等休闲观光特色农产品,并在景区周边农村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等生态宜居型的农家乐,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共建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众多村民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日子越来越好。

从“山下”到“山上”,三千多农户吃上“旅游饭”

初秋的天岛湖碧波荡漾,景美如画。不少来自重庆、成都等地的游客到这里躲避“秋老虎”,或泛舟于湖上观景、或悠然垂钓于岸边,或徜徉在有氧步道,犹如身处山水画间。

“别看现在景区这么红火,你很难想象曾经的高竹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598户2031人中,就有贫困户119户339人。5年前,村集体穷得叮当响,年年负债,在村里开会、说话都没有威信,工作都难开展。现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村子美了、人心齐了,2016年底高竹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赤水市民政局下派的第一书记袁云椿深有感触地说道。

高竹村之变,得益于2013年,赤水市定位于“旅游上山”的发展思路,依托天岛湖、天鹅堡两个人工湖泊,大力发展高山避暑、养生、休闲生态旅游综合体,实现旅游产业从“山下观光”到“山上度假”的转变,进一步推动赤水旅游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旅游不仅提高了高山度假区的人气,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财气”。目前,天岛湖、天鹅堡高山旅游度假区日均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0人以上。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围绕“党建+康养”、“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模式,带动葫市镇及周边乡镇近4000人就业,让当地3000多名群众围绕旅游、餐饮、种养等行业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旅游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谈及生活中的变化,曾是高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赵运龙难掩喜悦之情:“我农忙时在家干活,农闲时到天岛湖做零工,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妻子袁学勤在天岛湖酒店上班,包吃住月薪2400元,日子越来越富足了。”

葫市镇金沙村村民王步云的家,就在风景秀丽的竹海国家森林公园里,这里湖光山色处处是美景。王步云借着旅游产业兴旺的东风,在家门口开饭店、卖特产,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而高竹村村民李开富开办的高山避暑休闲农庄里,泉水豆花、烟熏腊肉、养生竹笋、高山蔬菜等深受游客们的青睐。来自四川泸州的游客邓先生,一大早就携家人来到农庄,挽起衣袖兴致勃勃地去地里采摘新鲜蔬菜,体验久违的农家乐趣。邓先生说:“这里空气清新、风光秀丽,田园风味足,怎么玩都舒心。”

 

 

实习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