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16:57:34
1978年,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沙湾县农业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服务于农业的机械化也藉此开创了一条通往增产、增效、提质、富农的康庄大道。此次博览会上的农机历史展览馆里,从原始的农具到六、七十年代的农机与现代机械化的对比,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发展的不易和如今取得的辉煌成就。
沙湾县大泉乡居民张海泉说:“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全村只有一台拖拉机,是归个人所有的,一进农田,拖拉机大家都看出来这是个好东西,省时、省力还见效率,所以大家都省吃俭用攒钱买拖拉机,80年代中后期的农村,家家基本都有了小型拖拉机,而现在,在地里干活的都是马力更大、更先进的大型农机。”
自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以来,沙湾县累计执行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亿元,补贴机具9855台,受益农户7774户,拉动农民自筹近10.8亿元,打包采棉机、超大功率拖拉机、等离子打药机、智能精准配肥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设备、农机作业信息化监测系统、无人植保机和精准农机技术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机械和技术投入农业生产。
刘家鼎是沙湾县四道河子镇居民,今年62岁,一直在家务农,在参加此次农机展会期间,他回忆起几十年种地的经历,又粗算了一笔账。
刘家鼎说:“40年前耕地时,使用的是的“二牛抬杠”,一天的耕地面积在100亩左右,80年代的小型拖拉机每天的耕地面积在300亩左右,如今的大型农机每天的耕地面积为1500亩,生产效率是60年代的150倍,是80年代的50倍,而且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人力。”
2009年沙湾县首家农机合作社注册成立,目前已拥有合作社联合社、作业服务公司、共赢制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10年间全县农机合作社达到53家,固定资产3.5亿元,服务面积130余万亩,各类农机具2000多台,入社成员860人。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通过技术、劳务、装备输出跨出国门,把作业市场拓展到北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国,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和增收领域。
沙湾县大泉乡双泉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新技术推广、装备结构优化,机具利用率的提高,都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土地和农机的有机结合,是增效、增收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们沙湾县是产棉大县,现在的棉花机采率达到95%以上,亩均节本增收400元左右。”(宋建亮)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