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6 09:09:00
图为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维吾尔族女孩在无花果示范园内采摘无花果。资料图
本报记者龙成
在新疆边境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称“克州”)与喀什地区的交界处,左右两边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一片荒芜,杂草丛生。位于交界位置的这片盐碱地,既种不了瓜也养不了羊,任其自然荒凉,而整个克州地区,90%的土地都是如此。
种植业、林业、养殖业都无法有效发展,土地利用率低,即使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们生活中依然洋溢着十足的幸福感。克州是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战役中的坚中之坚,在此等恶劣的环境下克州要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本报记者远赴新疆克州,进行了深入采访调研。
脱贫之志,要从“娃娃”抓起
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对于贫困户而言,教育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家在克州阿图什市松他克乡温克萨克村5小队的亚森·依不拉音,家中虽有几十亩地,但苹果、西瓜、蜜瓜等都种不了,穷的连颗树都没有;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羊贩子走南闯北,与来自库尔勒的左日古丽·英哈木提结婚后,两口子用捡来的盆、瓶之类的容器,种上了盆栽花卉,并且像对待孩子一样照顾好花卉,渐渐的花卉生意好了起来。左日古丽负责种、亚森负责销,一唱一和市场慢慢打开,收入逐渐增长,依靠着卖花卉的收入,亚森夫妻二人培养出了三位大学生,其中老二老三都在国内重点大学里。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直都讲从小立下志向,我们这里虽然穷,但是不能志短,孩子想干什么愿意干什么,我们作为父母一定给予全部的支持。”左日古丽告诉记者,“老大在新疆农业大学也是学的花卉专业,从大学里带回的技术,更帮助了家里提升了花卉的种植质量。”
现在亚森家里的花卉生意越做越好,已经成为了村里脱贫的典范。两口子对花卉的热情影响了很多人,看着亚森家幸福和谐的生活,村里许多年轻的女生们都来到亚森的家里学习种植盆栽的技术。他们大多还是贫困户,而左日古丽也是手把手带着贫困户的孩子,每天还发劳务工资150元,亲自教她们一些种植技术。
无论多苦多难,也要让孩子把书读完,这也多亏了政府的政策。
“我们克州的学校现在已经实现了15年义务教育,比其他省份的9年义务教育都要长,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下一代的南疆人,学历最低也是高中毕业了。”克州地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南疆地区教育义务年限长达15年,并且实行所有适龄学生全覆盖的教育体系。据统计,本地区深度贫困县(市)实际建档立卡在校生30323名,其中阿图什市11841名,阿克陶县18482名。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虽然大面积的盐碱地无法种植,但是绝大多数贫困户都有自己的宅基地,房前屋后利用起来,通过农家乐带动自家增收。
无花果树是松他克乡阿孜汗村的特色林果产品,很多村民家里都种有无花果树,果实鲜嫩多汁,香甜可口,是许多城市居民所钟爱的水果,但也因为容易氧化、果实硬度不够,保存难度大,之前一个批次到了乌鲁木齐一半的果实都已氧化褪色,成品率低,收入大打折扣,更是无法将鲜果运输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1963年的时候便开始建设这阿孜汗村无花果果园,一直生长到现在,摘果收益大概每年每亩有2500元收益,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周末开着车前来采摘,通过游客采摘最新鲜的无花果,每年每亩地的收入至少可以增长到8000元,现在我们村所管辖的65亩无花果示范园,扣除工资等运营成本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至少10万元。”驻村书记孙智好告诉记者,“无花果果园的管理运营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所以也带动了10户村民的就业,劳动管理要从每年的3月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从开墩时追肥、整理枝条到浇水采收、冻土前埋土等工序都需要一定精细化程度的管理。”
几十年的无花果树根壮果多,无花果示范园的成功,阿孜汗村的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庭院里种上无花果树,整个村种植面积加起来约940亩。
松他克乡乡长塔吉古丽·买买提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阿图什市投入888万元,采取合理疏密、品种改良,水肥平衡、科学修建、品质控制、冻害防控、有害生物治理等措施,为无花果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今年无花果亩均增产预计至少增加15%,另外积极引进先进的“复合气调保鲜技术”,将无花果原本1天的保鲜期提升到10-15天,利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整合南航、海航等航空落地配合顺丰、中通等快递航空件资源,打通冷链运输通道,今年以来线上向江西、上海、江苏销售6吨,销售额530万元,更激发了贫困户们种植无花果的积极性。
阿图什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种植无花果树的村民家里,以“四好三美一卫生”的标准,利用好贫困户房前屋后的有限空间,扶持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作坊、小棚圈”一体化的庭院经济,现在阿图什市在此带动了1316人增收。我们紧密与驻村工作队保持联系,积极发挥工作队的指导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转观念、拓思路、学技术,利用现有庭院规模,因地制宜,延伸发展蔬菜拱棚种植、牛羊和家禽养殖、地毯编织、手工刺绣等短期收益项目,做大做强庭院经济。
上阿图镇博伊萨克村吐尔逊·巴拉提家,利用2018年庭院经济项目补贴,在现有果园中,科学规划,形成了“屋后有圈、圈后有林、林中有地”的新型庭院格局,潜心向80%闲置土地要效益,在现有核桃树、杏子树、李子树下套种黄萝卜、恰玛古、皮牙子、莲花白等蔬菜,并养殖40余只土鸡;通过种植和养殖结合、自给和外销结合、经济和生态结合,实现年增收3000余元。
岗位离家近,挣钱顾家两不误
克州地区阿图什市地处高寒地区,有88.3公里边境线、15个重点通外山口,集南疆四地州整体贫困地区、特困山区、边境地区于一体,市域总面积1.54万平方米公里,戈壁、荒漠占总面积的18.18%,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市在边境管理区的乡有2个,均为深度贫困乡,19个行政村中就有11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1户17812人,其中未脱贫人口有1513户5986人。
阿图什市因地制宜,遵循“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工则工”的发展原则,在生态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小微产业园带动辐射,结合贫困村的资源,投入3074万元,发展产业扶贫车间63家和合作社36个,按照“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给贫困户分红或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业1500余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带动209人增收脱贫。
三晋源土布文化有限公司在阿湖乡托万里村设立了扶贫车间,以传统手工织布的脚踏木板织布机为基础,形成了稳定的“公司+卫星工厂+农户”的老土布生产模式,公司除引导贫困人口到车间工作外,还结合本村实际,将织布机搬入到贫困户家中,由公司统一发放丝线、按时回收布料,实现当地149名贫困家庭妇女不出门每月增加1000-2000元的经济收入。
据阿图什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对全市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培训,满足企业、社会岗位的用工需求,建立1.1万名贫困劳动力转移意向台账,目前已累计培训1.5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内地省市、疆内企业进行劳务对接,深化劳务协作。
通过合作建设扶贫车间等劳动密集型经济组织,引导了730人实现在家门口进厂入社就业,通过土地清理承包收益,设立公益性岗位300名贫困人口就业,适时举办用工企业招聘会促进岗位对接,有序组织2490名贫困人口参与交通、水利、住建项目工程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保证边境安全,设置护边员岗位,解决本地部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在原有2059名护边员基础上,今年新增800名,可实现1656人增收脱贫。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