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5 10:06:00 程刚 翁瑞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专家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小麦遗传育种试验。
杨凌职业农民代表人物马新世(右)给农户指导大棚栽培技术。
杨凌金融大厦。
杨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之地,是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被众多专家学者赞誉的“中国农业圣地”。在2018年秋分之日,她迎来了一个隆重的日子,属于中国8亿多农民的节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9月23日,杨凌作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分会场,不仅为八方宾客准备了一场农民庆丰收、晒丰收、享丰收的节日庆典,而且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A 农业之于杨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凌,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农业始祖后稷故里,我国最早设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唯一以农业为主题的自贸区,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地……一连串厚重标识,刻画着杨凌的资源禀赋,更深刻地标记着,她肩负的重大使命。
面对责任和使命,杨凌示范区从未有过一刻动摇,更未有过一丝迷茫。“坚定不移履行好国家使命,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努力谱写杨凌追赶超越的新篇章。”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在履职时的话语铿锵有力。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毅力,在履行国家使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为“三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径,为实施“3631”方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丝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倾注“杨凌力量”。
B 创新驱动,迸发农科城活力
今年5月19日,杨凌示范区揉谷镇石家村的一片麦田附近,车水马龙,人头攒动,2018黄淮海区域小麦品种联合展示观摩会正在这里举行。活动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培育的国审小麦品种“西农511”,以优质强筋、多抗广适的绝对优势,成功签约455万元,成为迄今为止该校小麦品种转让费最高的科研成果。
这样的荣誉,对于杨凌而言屡见不鲜。杨凌示范区自设立以来,已累计有650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审定,而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离不开这里7000多名农科教人员的辛勤付出。
赵洪璋、周尧、山仑、康振生、邵明安、王辉、赵瑜……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一心为农的炽热情怀。成绩斐然的背后,往往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披星戴月蹲守观察,不仅给农作物“治病”,还要育种培新,正是这些专家凭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间”的奋斗精神,培育出了“碧蚂1号”“丰产3号”“小偃6号”等优质小麦品种,以及“西农8号”西瓜、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令世人瞩目。
如今,“西农979”小麦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近1亿亩;“秦优7号”成为我国“双低油菜”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瑞阳”“瑞雪”苹果成为继“秦冠”之后,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苹果新品种;在牛羊良种高效克隆繁育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杨凌已跻身世界前列……这一份份骄人的成绩单,是杨凌示范区立足农业科技创新,区校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携手区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39所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两个联盟”,聚全国之力,不断加大协同创新力度,聚集科技创新人才,构建起完备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集团军”。
21年创新发展,21年砥砺奋进。杨凌示范区始终耕耘在农业创新的“试验田”上,不断收获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硕果。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新增科技成果3313项,发明专利授权量600余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5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累计建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6个,“杨凌农科”品牌价值提高至818.58亿元。
C “杨凌基因”,根植神州大地
“我们瀛湖现在可不比从前了,自从引进了南方珍稀果树品种,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洞桥村村民杨汉喜难掩内心喜悦,“很多浙江客商都说我们种植的枇杷品质好,口感超过了浙江原产地,如今枇杷已经成了我们致富的‘金蛋蛋’!”
杨汉喜口中的“金蛋蛋”,之所以能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离不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副研究员朱平风。果肉少、品质差、效益低,许多山区农民终年劳作却很贫困,这一切朱平风一直记挂在心间。退休后,她毅然放弃清闲幸福的晚年生活,一头扎进南果北移的引种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直至生命终止。
15年,5400多个日日夜夜,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朱平风一边开展南方果树引种试验,一边帮助农民干,把杨凌科技的“根”深深扎在了瀛湖边。如今,瀛湖边上昔日的野岭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枇杷产量、品质得到了双提升,价钱也由原来的每公斤7元卖到现在的每公斤30多元,亩产效益两三万元以上。而这,仅仅是“杨凌贡献”的一个缩影。
作为农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杨凌示范区着眼于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农科培训推广等6种“杨凌农科”推广模式,累计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成示范推广基地312个,年均推广效益160亿元以上。如今,“杨凌农科”在全国7000多万亩的土地上,烙下了深深的“杨凌印记”,数以亿计的农民朋友享受到了“杨凌农科”带来的科技实惠。
依托区内科研院校,围绕产学研结合,杨凌示范区还探索建立了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累计为全国各省区市培训农民40万人次,其中13822人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他们成为扎根在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D “农科之花”,绽放丝路沿线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三夏”时节,陇海铁路沿线麦浪滚滚,丰收在望,一派喜人景象。从甘肃平凉到安徽宿州,从陕西渭南到河南许昌,一颗颗优质麦种都离不开“杨凌农科”。
然而,杨凌“农科之花”盛开之地远不止于国内。盛夏,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里的玉米长到了将近一人高,果实颗粒饱满。面对长势喜人的玉米,从事近30年农业工作的哈萨克斯坦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十分开心。殊不知,这里的玉米良种也来自陕西杨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本着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开展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30个,建立了中俄农业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各类农业科研交流平台13个,累计实施国际农业合作项目100余项。
8月28日,格林纳达首都圣乔治一所学校的教室里,来自当地的5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场主,正在认真学习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这场看似普通的农业知识培训,承办方却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杨凌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
近年来,依托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杨凌示范区组织实施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农业培训超过100期,培训语种也从初期的英语发展到现在的法语、俄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累计培训了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名外国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陕西杨凌已然成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迈步数十载,足音更铿锵。如今,携带着“杨凌基因”的现代农业科技已插翅腾飞,走出国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肩负国家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杨凌示范区,将循着农神后稷的足迹,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和世界一流农业特色鲜明自贸区为目标,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奋力开启实现梦想的新征程!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