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9 10:34:55
本报通讯员 黄飞
镇巴县小洋镇木桥社区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百姓技能缺乏……该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自2016年帮扶小洋镇木桥社区以来,机关全体干部积极结穷亲、走田坎、入农户,听真话、察实情、出实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良策;扑下身子抓帮扶、解民忧、办实事,把贫脉、拔贫根、摘贫帽,用真情谱写了一曲对口帮扶、精准帮扶的动人乐章。
把脉问诊找穷根
“只有把准脉搏,找到穷根,才能对症下药,拔除穷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忠福多次到木桥社区进行调研,召集镇村干部座谈,深入贫困农户家中走访,了解情况,针对不同问题,提出具体措施要求,现场办公解决困难,调度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中,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带领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扶贫对象核实,召开会议向广大村民解读政策,严把工作细节,敢于正视问题,认真排查,对社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致贫原因、制约因素摸底调研,一一建档立卡;先后走访村民1000多人次,召集村、组干部和村民座谈10多次,精准识别贫困户132户333人。
在唐家山小组,村民李飞很有感触地说:“县人大机关工作组入户走访太细致了,像犁地一样把全社区犁了一遍。”通过入户走访,木桥社区5个村民小组569户村民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贫困原因、群众心声等,全都写在工作队员的本子上、记在他们心里头。
对症下药挖穷根
木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需要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基础薄弱,需要做精特色产业。号脉知“贫”因,县人大机关帮扶开出“药方”,提出“道路通、产业兴、社区美、农民富”的脱贫攻坚思路。
县人大机关多方争取协调、整合项目资源,大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累计投入资金950万元,硬化通村水泥路和7条到组公路16.3公里,解决97户340人出行问题,新建旦家湾、旦家坪、唐家山3个小组饮水工程4处,解决了112户342人安全饮水问题。协调电力部门改造唐家山、旦家坪两边山上的照明线路9.6公里,解决了97户360人照明问题。投资120万元新建社区广场、社区办公楼及标准化卫生室。县人大办为社区支持资金3万余元购买办公用品,改善办公条件。县人大机关18名帮扶干部为70户结对帮扶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定期入户走访,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针对多数贫困户居住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实际,协助85户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使贫困户彻底挪出了“穷窝”,住进了楼房。
“调查摸底中发现,养殖业是社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村民思想不解放,始终按照传统模式养殖,效益低下。”驻村第一书记说。为此,县人大机关把养羊作为社区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资金20万元并从机关公用经费中挤出5万元帮助社区建立养羊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加入养羊专业合作社,社区62户贫困户有了脱贫产业,79户贫困户外出务工实现增收。社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注册成立了木桥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带资入社入股分红,研究制定了《木桥社区产业奖补办法》,累计兑付奖补资金23万元,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热情。
“造血”富民摘穷帽
根据社区坡耕地、丘陵地多特点,县人大机关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充分讨论,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成绿茶、油茶基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绿茶、油茶等产业发展中来,鼓励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
针对社区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山上的贫困户搬迁到了安置点,闲置土地增多的现状,县人大机关和社区研究以唐家山的“开心农场”为基础,采取“农耕体验+农家乐”的扶贫模式,现已签订合同52份,社区群众实现“坐地增收”。
县人大机关十分重视教育扶贫,协助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做到了不让一个贫困户发生辍学,并挤出经费2万余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0人,其中4人已经顺利毕业就业,从根本上实现脱贫。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先后免费培训贫困户500余人次,一批贫困户掌握了中药材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技术。为交钥匙工程贫困户解决11万余元购买床、电磁炉等生活必备品,每年春耕都为贫困户免费发放肥料,帮助贫困户改善生活条件,支持农业生产。
在县人大机关全体干部的真帮实扶下,社区贫困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今年全体贫困户有望实现退出,社区实现整体脱贫退出。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