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11:38:42
金秋时节,50万亩苹果装扮下的陕西洛川大塬,绿得葱郁,红得飘香。果农们正忙着摘袋,为苹果上市做最后的准备,喜悦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回想起40年前的生活,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党支部书记冯建海深有感触:“以前种过粮食,种过烤烟,苦受多了,汗流尽了,一年到头就只能解决个温饱……”
冯建海所在的洛阳村,有1820亩果园,其中1100亩是国家级标准园。村里的苹果先后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专供苹果,2017年洛阳村人均纯收入1.6万元。
如今,洛阳村是有名的“美丽乡村”,村民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村民也争气,走出了像世青赛短跑冠军冯璐璐等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洛阳村的变化,其实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洛川县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果进粮退,一朝定下万世功
洛川县是着名的“苹果之乡”。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之前,洛川县是“陕北的米粮之仓”,以粮食种植为主。
1947年,洛川县引进苹果种植后,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创举”。直到1974年在国家“三部一社”组织的全国苹果品评会上,洛川苹果以绝对优势压倒美国蛇果后,洛川这块土地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新审视,并最终被认定为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核心地带。
1985年,洛川县仅有3.6万亩苹果。县委、县政府经过大范围考察调研,形成“想要兴县富民,实现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必须把发展苹果产业当作振兴洛川经济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来抓”的共识,大力发展苹果生产。
自此,苹果生产大会战的号角在洛川县吹响,响彻了整个大塬。洛川县紧抓苹果不放松,先后经过技术推广、产业开发、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等阶段,洛川苹果在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地位等均得到了质的飞跃。
如今,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50余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苹果总产量89.5万吨,鲜果总收入45亿元,农民收入95%以上来自苹果,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多年保持在万元以上。依靠苹果,洛川县60%的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
转型升级,破解产业“天花板”洛川县是典型的“一县一业”经济,全县60多万亩耕地,苹果种植就达50多万亩。面对这单一产业,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洛川县已经触摸到了产业“天花板”。
近几届县委、县政府班子面对“天花板”学说,明确提出了“洛川苹果要走转型升级之路,向提升苹果质量要效益,在流通环节实现增收”,并科学地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努力实现洛川苹果百亿元产业目标。
“在洛川,不能有‘前人栽树,后世乘凉’的思想,继任者必须在前面奠定的基础上,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不断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县委书记王明智说。
于是,洛川县实施了“515”工程;制订了洛川苹果后整理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延安?洛川苹果标准综合体》,建成了4.0智能选果线,组建了洛川苹果中高端市场营销企业联盟,50万亩洛川苹果成为全国唯一整县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材料生产认证基地,洛川苹果品牌估价达72.88亿元……
2017年,果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连续6年保持在万元以上,且持续增加。
同时,洛川县依托苹果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使得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3.1%下降到3.4%。2017年6月,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在洛川县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对洛川县“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抓苹果产业”的脱贫致富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站立潮头,引领中国苹果产业发展
洛川苹果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中国苹果的“王者”,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大奖180余个,取得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30多项重大冠名权,7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政要……不仅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更是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2011年,农业部将全国唯一的苹果原产地批发市场确定在洛川县建设,着力将洛川县打造成为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航母”。同时,将洛川县确定为行业最高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都能吸引国内外苹果主产区、主销区的数千家果品企业、学者专家及近10万群众参加。
2016年,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苹果产业体系目标,农业部又在洛川县启动了“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洛川苹果产业发展方向。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象出艰辛。如今,果乡大塬上苹果飘香,车水马龙,一个“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新洛川正一步一步在古老大塬上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