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14:09:56
“中国银河·江蟹第一村”的名头越来越响,作为村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潘鸣敏要对村上的35家农业企业进行日常巡查。“我们村现在有江蟹、江鱼、江虾等养殖面积3500亩,只有产品的品质好了、安全有保障了,‘第一村’才当之无愧。”日前,潘鸣敏说,她在承担好村妇女主任的本职工作以外,几乎每周要下企业巡查两次。
每次巡查时,潘鸣敏都会打开手机上的APP,记录巡查对象的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宣传培训等信息,还要定位拍照,并经签字确认后上传网格化监管平台。另外,她也会不定期到村里定点的农资店,查看销售台账,了解企业购买的投入品销售经营是否符合规定,这些信息也是经对方签字确认后上传网格化监管平台。
潘鸣敏的工作,其实是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网格化平台于2015年初建成,是常州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一大亮点。通过历时两年的全市生产经营主体大普查,以及715名村级协管员、951名监管员的实时信息上传,常州市对全市110124个种植养殖户、农资经营店、农产品收储运环节经营主体实现了监管全覆盖,并由此诞生了全省独创、全国领先的“全员、全域、全程、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
常州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员”指的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条线人员必须全部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域”指的是全市所有的产品上市的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全部纳入监管;“全程”指的是对田间地头生产到上市交易前的所有过程都留下监管痕迹;“全民”是指将所有的监管队伍、监管对象、监管工作内容全部上传至网格化监管平台,通过触摸查询终端机接受社会监督。
在这位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在这个终端机上体会到便捷,市级、辖市区级、镇(街道)级、村级四级监管网络一目了然,随意点进溧阳市埭头镇,便可以清楚看到每个监管员要监管哪几个村、每个村级协管员需要协助监管多少个监管对象,所有的监管记录、产品检测、三品一标等详细信息赫然在目。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信息不是“死信息”,有赖于监管员、协管员们的辛勤工作,监管对象的动态信息都能做到实时更新。从这个角度而言,该平台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监管对象全覆盖,并且通过村级协管员队伍打通了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常州市目前共有触摸查询终端机65台,一般设置在涉农乡镇和街道的农服站、农技站的对外服务窗口,可供市民们自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