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 11:04:54
编前语: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作为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民族种业承稳粮国安之重,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第25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在杨凌的部分种业界权威人士,他们畅谈入驻杨凌种子产业园的感受和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共同探讨民族种业振兴的良策,共绘中国种业发展新蓝图。
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常务董事 宋协良
让“良玉”品种从杨凌走向世界
1997年,对当时的国营科研体制持有质疑的我,选择了放弃31年的事业编制和干部身份,下海成立登海良玉种业公司。当时的良玉,可谓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21年磨一剑,依靠自筹资金和自主创新,良玉走出了“良玉特色”的民族种企发展道路。这条路虽然充满坎坷,好在已经拨开云雾见太阳。
2012年,超强台风“布拉万”在东华
“良玉99”随即成了东华北地区农民家喻户晓的杂交玉米优良品种。2013年是良玉人倍感骄傲的一年,销售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全年销售额达到2.8亿元,利税额达到8480万元,位列全国玉米种子企业首位。
入驻杨凌,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为什么最后决定要来这里呢?首先,这里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农业始祖后稷故里,人杰地灵。第二,杨凌作为全国唯一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又在奋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希望我们登海良玉也能搭载上这辆快车,让“良玉”系列品种可以推广到黄淮海区域,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丝路沿线。(本网记者 翁瑞)
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副总经理、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总经理 王金明
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作为首批入园的企业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谨代表江苏大华种业集团、陕西农垦大华种业对陕西省农业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农业局以及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等单位,几年来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11月4日,刚刚参加完杨凌示范区种子产业园入园仪式的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副总经理、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总经理王金明,依然难掩心中兴奋。
“能够入驻杨凌示范区种子产业园,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杨凌无论是产业基础、科研水平还是营商环境,都排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十分适宜种子企业发展。”据王金明介绍,大华种业公司目前下辖19家分公司,6家控股子公司,年种子销量超30万吨,销售收入12亿元,是全国农作物种子销量最大的种子企业。“未来,大华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挺进中原,从这里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王金明认为,杨凌示范区位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节点上,大华要充分抓住首批入园的契机,紧扣国家种业发展脉搏,按照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略,加强与园区、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空间,在打造“西部种业中心”和“全国旱区种业硅谷”的战略行动里冲锋在前,为做大做强民族种业贡献一份力量。(本报记者闫瑜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 吉万全
让“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今年5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吉万全教授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511”,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陕西和河南的两家种子公司以455万元的新品种技术转让费取得该品种的经营权,创下了迄今为止陕西省农作物品种转让费的最高记录。
“搞农业科研的,必须要能吃苦下地,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前不久,在西安市鄠邑区的陕西省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吉万全教授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10月份播完种,要逐一分析品种为什么抗病性强、品质好在哪些方面;第二年4月份,开始做杂交实验,选育新品种;到5、6月份,前一个冬天种的麦子熟了,把它收回来,对每一个单株进行分离、编号等,再分析比较,把不好的品种淘汰掉;这之后做相关研究,为下一轮的播种做准备。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可以说,繁育一个品种,就像养个娃般辛苦。”以土地为家,与小麦为伴,以育种为生,泥土气是吉万全永不褪色的本质。
展望未来,吉万全表示,“在新时代,我们团队将继承优良传统,续写中国小麦育种史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为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继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网记者 闫瑜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玉米育种专家 薛吉全
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主体
“选择了玉米育种工作,就要用心扑在这份事业上,不怕苦,不怕累,那样才能育出好品种。”30余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薛吉全和他的团队每年有一半时间来回奔波于海南、甘肃等地的育种基地和试验田里,对他而言,扎根基层,了解农民的需求,为粮食丰产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他追求一生的事业。
“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侧配、关键在种质,抓住了玉米种质,一定意义上就抓住了玉米育种纲常。”薛吉全教授说,在“十年九旱”的旱作雨养区,呼唤“抗旱、耐密、机收”的玉米新品种,这也是今后玉米育种的关键和方向。
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值得期待,目前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5大品种中,其中4个都是由企业选育的。 (本网记者 翁瑞)
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永林
对杨凌种业发展充满信心
杨凌示范区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履行国家使命,种业要有更大的担当。今年杨凌示范区提出致力打造“西部种业中心”和“全国旱区种业硅谷”,这让我对杨凌种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据我所知,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了占地800多亩的杨凌种子产业园,又在积极筹备成立农科种业集团,也足以说明杨凌示范区对种业产业的高度重视。作为驻区企业,一直以来,中省、示范区对我们公司的科研项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正是有了这些,才使公司育出了一批强筋优质的小麦。目前我们正在和隆平高科、中化、先正达等种企龙头探讨合作机制,致力将优质品种引入杨凌。(本网记者 翁瑞)
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世晓
育种跨入“高铁时代”
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五大玉米主产区西南、西北、东北、华北、黄淮海同时完成品种布局,培育出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选择入驻杨凌种子产业园,是因为这里不但有两万多平方米的仓储设施等硬件配套,而且有智能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服务中心,以及贴心细致的生活配套设施等软件服务。
我的事业梦想与责任是“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育种很艰辛,要和最强的对照作对照,这和“挖金矿”一样,挖不到金子最后就成了石头。经验育种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科学育种的时代向我们走来。传统的经验育种,没有持续性创新和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持续性改进,注定是“开拖拉机”。工程育种概念的提出,让科研思路变得清晰,使育种更加系统化。加之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更是拉开了经验育种与科学育种的差距,育种仿佛一下子就跨入了“高铁时代”。 (本网记者 闫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