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2018-12-21 09:05:16   

中国网8月24日讯 2018年8月23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价、预警防控技术和管理水平。

会议现场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办,福建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厦门海荭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汪飞杰表示,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法定职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技术支撑。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自2011以来,配合部监管局推进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建设,共计完成了105家风险评估实验室和148家风险评估实验站的筛选和技术审核;圆满完成了历年风险评估专项的组织协调、技术审核把关和评估结果总结报送,以及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和禽蛋农药残留两大应急评估专项的设计及组织实施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李杰人表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风险评估正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科学的重要新兴学科,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更是该学科的核心领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然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管理预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进。

中国农业大学 沈建忠院士

本次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做了题目为“农产品中危害因子检测现状及挑战” 的大会报告。从物理性危害因子、化学性危害因子和生物学危害因子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阶段的主要危害因子,并强调农兽药残留仍然是食用农产品危害因子的主要来源之一。

沈建忠院士表示,免疫分析技术是快速检测技术方面的主流技术,制约快速检测技术的主要问题包括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机制干扰和高通量检测。在定量确证检测技术方面,高通量的筛选技术一定要符合MRL的要求。同时指出仪器小型化、软件智能化、非靶标筛选;高性能抗体制备,抗体进化技术;高效、简便和自动化;新型标记材料;快速检测试剂与高通量、小型化仪器结合是发展趋势;检的快、检的多、检得准是未来的目标。

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 乔雄梧研究员

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乔雄梧研究员做了题目为“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及面临的风险评估问题探讨”的大会报告。乔雄梧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符合现代风险分析原则的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而风险原则的采用、为农药残留限量管理提供了科学决策的内核。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方面,乔雄梧表示,目前主要包括评估模型的局限性、数据质量差影响标准质量、认知不足影响标准的不确定性和决定标准质量的细节等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李培武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做了题目为“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与预警控制”的大会报告。李培武表示,从种植、收获、晾晒、储藏、运输、加工和食品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黄曲霉毒素污染。通过构建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库,揭示产毒力差异、绘制生物毒素分布地图,揭示时空关联,构建多模型识别技术等可实现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

同时,李培武还从收获前、收获期、收获后、储藏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全程控制的技术。并从石墨烯吸附、光催化降解等方面介绍了脱毒减毒技术的进展。

据悉, 此次的会议对于在座专家、学者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风险评估学科重点、强化风险评估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会务组也将以此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开阔视野、激励创新,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风险评估技术能力水平,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监管和生产消费指导提供强劲有力的重要支撑。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