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 11:43:52 乐明凯
“农民是有故事的人。时隔两年之后每每再回忆起这些故事,还是会被打动。”6月22日,30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海城乡党委副书记曾维康,在湖北省图书馆做客“长江讲坛”,与读者们分享他创作《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时谈到,常被农民的讲诉所打动,是因为农民讲的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是他们的切身体会,有的甚至是拿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翻开“长江讲坛”3月份开坛以来的名录,曾维康年轻的基层干部身份,在阎崇年、余秋雨等著名学者、博导、教授、研究员构成的主讲人中十分显眼。湖北省图书馆馆长汤旭岩介绍说,“长江讲坛”是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文化厅主办,由省图书馆承办的公益讲座活动,是围绕书的平台、以书的角度选择主讲人,尊重作品,有书有读者有影响就能上台。
展现当下农民的“原生态”
《农民中国》书稿的前身,来自于曾维康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2011届硕士毕业论文。
作品中的26位主人公都和作者一样,是来自江汉平原上同一个村的真实人物。包括村干部、种田养猪农民、乡村教师、赤脚医生、道士、私营业主、留守老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为了完成作品,曾维康以一人之力,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辗转鄂、湘、粤多地,集中花了3个月时间采访,历时一年多整理录音、补充修改,并于2012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作品。”曾维康的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在导师评语中写道:“如此集中、翔实地展现中国农民群像及其心声,在共和国新闻史上尚属罕见。作品不仅突出展现了当下中国农民的原生态,而且为社会史、政治史、心态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颇有参考价值的一手文献。”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在为此书作序里写到:这部作品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农村发生的新变化、新问题,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时代变迁过程中中国基层村民的真实生活和奋斗历程,蕴藉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涵,是较为难得的以农民直接口述形式出现的纪实作品。
农民希望被倾听和被了解
曾维康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大河村人,在这本书中,大河村化名为“平凡村”,在平凡的村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他取名的构思原因。
据书中描述,“平凡村”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水稻、棉花为主要种植作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滞;村委会信誉度低;中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村级财政负债严重……
正因为如此,外出打工的人回来说“平凡村的村民都不爱平凡村”,留家种地的人则说,“平凡村像一个小岛,路不通、河也不通,是一个拉屎不生蛆的位置(地方)”。曾维康听到老乡这么形容家乡时,总是会忍不住发笑,和农民交往久了,就会发现一个有趣而又可叹的现象,农民多么希望被倾听、被了解。没有什么比走进人的内心更加珍贵更有力量。曾维康说,其实,农民是一个渴望被倾听的孤独群体,只要你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就会对你掏心掏肺,叫你“小曾、小兄弟”,动情之处还会忍不住在你面前流泪。你会发现,他们竟然有那么多故事。
“三农”为伴的不了情怀
从清华园毕业后,曾维康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引进的高端人才,考上了选调生远赴百色市平果县。据媒体报道,毕业前曾有系里的老师给他推荐了一份年薪十几万元留京解决户口的工作,可曾维康还是选择了去农村。
曾维康回忆说,那段时间,很痛苦。怎么可能不为高薪所动?父亲去世后母亲还一个人留在老家种田。家里就他一个大学生,母亲坚决不同意他再回农村工作,和他吵得很厉害……最后,曾维康还是做通了母亲的工作。他说,人这一辈子能够做成一件事非常不容易,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奋斗非常光荣。与“三农”为伴,是他放不下的情怀。
出身在农村和在农村工作真的是两回事。曾维康说,出身在农村,只是对农民身边的事情有一些了解,但是真的和农民面对面,做工作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体味、感想。因为那个时候,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群众工作的一个指导者、服务者。
比起家乡的村落,曾维康现在工作的环境,甚至是更贫穷和保守的。但曾维康还是能看到理想和希望。他现在的想法就是为农民办小事,想大事,干成事。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