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4 14:40:00 伍弱文
在北京赶生活,快节奏地赶。
在江南小县城生活的时候,我曾为生活节奏太慢而担忧过,担忧生活节奏太慢,赶不上外国的发展水平。因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是一样的,不能人人都讲享受,总要有一些人在奋斗,才不致落后,才不致挨打。小县城的人们,一到黄昏,就会家家户户响起麻将的碰撞声,
洗脚房、按摩房、夜宵摊的生意特别好。人们一般玩到深夜一点左右才睡,二点左右,小城才能安静下来。
到北京后,却发现,这里的生活节奏真快。街上、地铁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们,高大的办公楼里汇聚着世界各地的人才。涌动的城市,涌动的人流,涌动的青春……一切都在赶着。
我的住地距工作地52公里,坐车和中间换车,到工作地要两小时左右。临睡前,调好闹铃,早晨5:50准时响,半小时内做好上班准备,包括吃早餐,用饭盒带1份中餐。6:20出门,途中坐两趟公共汽车,坐两趟地铁,说是坐,其实是站,一般车上坐满了人。大概两小时后即8:20能赶到办公室。
两小时内,提速的窍门很多,如上车、下车、换车、刷验公交卡、安检提包等环节,都要快节奏。碰到前面是走路慢腾腾的人,要立即绕过,不能跟着别人磨磨蹭蹭耗时间。一分一秒地往快里赶。
中途换车时要大步流星地走。也有一些女孩子背着小包像小兔子一样跑步,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地往前溜。久而久之,我也能在人群中穿梭自如了,最好的状态是:在地铁响铃关门的一瞬间冲进地铁,那才叫爽。若是慢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铁溜走,只好等下一趟,那才叫愁眉苦脸。
上班高峰时,上车一般是排队,有车站人员维持秩序,出现混乱的时候少。倒是下车很伤脑筋,有时到站了却下不了车。地铁那个挤,就像当年乡下拥挤的公共汽车,人都挤扁了。特别是过天安门那一段时特别挤。有一次快到东单站,我被挤在地铁门附近,一个穿淡红衣服的女青年急着下车,急急挤到我前面。她扭头对我说:“大哥,过会儿开车门时,你扣着我的腰把我挤出去吧!要不,我下不了车。”车进站台时,车门刚一开,门外的人群迅速往里挤,我赶紧扣着她的腰往外推,她的腰很细,我还不敢太用力,怕把她的腰弄断了。这样,上车和下车的两股人流相持着,我只得加大力气使劲一推,她终于被推出去了。上车的人流瞬间把车内填满,还有很多人下不了车。
下班往家里赶,可以悠着点了。我喜欢慢慢踱着步,欣赏杨树梢背后的那轮金黄的夕阳,我喜欢在地铁前的小摊上买一个红薯或者煮玉米充饥。那些卖红薯卖玉米的小贩都认识我了,如果我经过时没买,他们还会特地微笑着喊我买。有时顺手买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一路上有空就看看。晚上7:30左右到家,做饭吃饭,体息一会儿,看会儿电视,碰到好剧,就每晚看一会儿;或上1小时电脑,溜溜新闻,写写博文。床头放几本书,临睡前看十几分钟,或复习一遍新学的东西。一般晚上10:30准时入睡。
好不容易赶到周末,有时单位加班。没加班时,一般周六这天就上菜市场。说实话,菜市场是一个能勾起乡情的地方,南北的菜品迥然不同,每到菜市场,我心里就想起南方的菜市场,我幻想着那一车车的大葱会一下子变成青椒。这天,我要赶着把一周的菜粮果买好,鸡鱼肉都剁好切好,装成小袋,塞进冰箱冰冻起来。炒菜时,只在化一下冰,不用再切了。周日,把一些琐事做好,交这费那费,如交电话费、电费、水费、暖气费等,给公交卡充值……
每天,我努力做到开开心心,忙碌中淡定,快速中沉着。笑看红尘滚滚,惯看秋月春风,一天又一天地赶,如此周而复始,生活就如白岩松的一本书名《痛并快乐着》。长期的快节奏生活,快节奏地赶,习惯了也没什么大碍,有种充实感。只是,有时回忆起在小地方生活的慢节奏来,有种特别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