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28日,杨凌发布刊发的《杨凌2018年十大新闻》一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全面展示“十大新闻”内容,农业科技报社杨凌发布新媒体中心精心策划了系列专题报道,生动反映杨凌大发展的强劲轨迹。本期推出第一篇《国务院新<批复> 杨凌发展新坐标》,敬请关注。
2025年,把杨凌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2018年10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国务院新《批复》是国家层面对杨凌示范区今后发展的重大规划是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新时代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新坐标。
1997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其实施方案的批复》,从那时起,国家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在陕西,在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正式设立。
2010年1月,国务院第二次下发《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杨凌依托省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为支撑杨凌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注入了不竭动力。
2018年10月,国务院第三次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从“着力推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大对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进一步加强对杨凌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三个方面为杨凌在新时代的发展画蓝图、定坐标。
从1997年至2018年,21年,3次《批复》,不难看出,在国家层面,一个昔日的农科小镇能受到国家的重视与青睐,接连3次发文件、出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的充分肯定,纵观全国,也实属罕见;在杨凌自身层面,则更需要做强做大、做出成绩,打开一片广阔发展的天地。
2018年11月14日、18日杨凌示范区召开党工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学习研讨国务院《批复》,安排部署示范区贯彻落实《批复》精神,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是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的学习会,也是鼓舞信心、推动落实的部署会,更是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动员会,标志着杨凌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示范区升级版的帷幕全面开启。
正如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所说,在示范区步入第三个10年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再次下发《批复》,对于示范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杨凌示范区的巨大关怀和殷切期望。示范区上下要倍加珍惜此次重大发展机遇,切实利用好国务院《批复》带来的政策空间、机制体制以及创新保障,为示范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力打造示范区升级版。
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发挥区校融合优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
杨凌示范区优厚的农业科技旅资源,成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核心,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杨凌要真正成为“举旗者”,农业科技创新,杨凌拥有不争的话语权。
旱区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旱区农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旱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非常必要。杨凌承担着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对于提升示范区科技创新和带动旱区农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凌示范区要引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前沿,就应该发挥区校融合优势,利用基础领域的科研资源,在这方面有所思考和研究。要鼓励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高比例进入科技领域,融合应用技术和创新领域,推动企业向科技化、机构化转化。把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促进生物育种等涉农新兴产业崛起。同时,在前沿农业科技方面,生物科技变革、工程农业科技变革、信息技术革命、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变革、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工程生态化、绿色化、农业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环境安全化、农业运行管理现代化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广泛关注。
可以洞见,今后杨凌只有依托区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围绕国家赋予的使命,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聚集国内外的创新资源、科研人才、科技项目和研发资金,才能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产城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引领示范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杨凌示范区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就2018——2050年杨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方案。2018年12月,杨凌乡村振兴学堂揭牌成立,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杨凌乡村振兴学堂将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研讨高地、培训高地、实践高地。
城乡融合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杨凌示范区真正的优势——产城融合,创新发展。作为首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多年来不仅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方面做出了不斐的成绩,而且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也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作为“三农”领域的“试验田”,杨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做好样板,对于其他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另外,杨凌地域较小,农村人口集中,也更有利于落实好城乡融合政策,能较快地推进城乡融合试点工程。
杨凌作为“农科城”,应当发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和城市应相互促进发展,以产业兴城,以城市促产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三产融合转型升级,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大“三农”领域科技创新力度,助力乡村创新发展,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同时,依托科技特派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力量,积极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与农户发展相结合,用科技“改造”小农户,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重视和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及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能力。
整合科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引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性远比想象中的高。
杨凌要引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就应该发挥区校融合优势,利用基础领域的科研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力度,发挥科研平台在科技资源、人才等方面的集聚作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
围绕陕西省“3+X”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合科研力量,推动农业重点领域研究实现突破,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供给。
深度参与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并积极推动牵头实施陕西省种业自主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力争在旱区小麦、玉米、油菜等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建设涉农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科教产业园区,引导国内外科研单位在杨凌示范区设立研发机构,推动成果集聚转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构建成果集聚、价值评估、转化撮合等机制。形成由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中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在提升现有推广模式的基础上,整合政产学研用要素资源,探索农业科技培训公益性和服务有偿经营有效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农技推广机制。
探索互联网+农科服务的模式,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扶贫新矩阵,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种、养、管理、营销的整体服务方案,更好实现科技扶贫效果。
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建设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随着现代农业的持续深入推进,杨凌有足够优势和能力代表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首先,杨凌要在现代种业发展方面开展积极改革创新,如何利用现有的品种资源优势和农作物育种优势,在现代种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创新,推动形成种业集群和种业品牌,是杨凌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次,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也是现代农业的核心。近年来,杨凌在农地使用权、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设施、农业生物资产、农业知识产权和专利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方面作了大量改革探索,初步解决了农民贷款抵押难、资金筹措难、农村产权变现难等突出问题,得到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响应,试点效果良好。
下一步,作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区,杨凌示范区还应在农业生物资产抵押、农村普惠金融、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领域,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破解农村金融“贷款难、贷款贵、贷款长”难题,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新的经验和模式。
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聚力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对于杨凌来说,就是未来之路,就是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杨凌发展的关键一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打造涉农人才高地,强化用人单位自主权,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018年以来,为加快人才集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杨凌示范区出台“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支持入区企业和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鼓励示范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大学毕业生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鼓励驻区高校毕业生在杨凌稳定就业,加大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招引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机制,支持企业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加大人才专项投入等。
尤其是在支持入区企业和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方面,对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在高端人才社区分别提供不低于300平米、200平米的免租住房,引进人才在杨凌工作满5年后,产权归本人所有。对自带科研成果在杨凌创办企业的A、B类人才,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2%比例分别给予一次性不超过600万元、400万元的项目配套奖补。
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方面,对经示范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优先入驻各类孵化基地,正常经营期间5年内免缴办公用房租金,为企业领办人免费提供60平米保障房等多项扶持政策。
加大招商、创新布局,着力构建产业高地
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高度,产业竞争力是首当要素。
在此背景下,杨凌要加快入驻一大批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小微企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方向,不断在农业全产业链上植入新要素、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催生新业态,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轮驱动”,做大工业增量;按照“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思路,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园区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盘活存量,积极推进低效企业嫁接盘活,大力培育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三个百亿元产业链,基本建成全省涉农工业战略高地。
大力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做强做靓“杨凌农科”“杨凌农高会”品牌,切实发挥好两个品牌对区域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杨凌经济发展“撑杆跳”。
国务院新《批复》中“三区三高地”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杨凌高质量发展精准定位,这座被寄予着期望与梦想的城市,正全力迈开高质量发展的矫健步伐,向着未来,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