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0 11:20:54
刘立云向记者介绍槟榔种植的相关情况
暴雨等灾害天气下,刘立云(中)与同事赴现场对作物受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在文昌乃至海南的槟榔和椰子种植界,刘主任已经成了一张名片,农民们见到他最高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槟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焕起口中的“刘主任”是该中心主任刘立云。
刘立云,46岁,1995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作物学院。大学毕业后,刘立云深入生产科研一线,在试验基地一干就是7年多。期间,他爬树去观察、记录,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随后,刘立云回到实验室专心做检测、分析等工作。2009年,刘立云前往非洲国家科摩罗参加农业援非工作。如今,刘立云仍奋战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之间,将钻研农业技术与帮助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两项工作视为责任。
刘立云爬上椰子树对椰子生长情况进行检查
“不爬树如何知道椰子树最真实的情况,不动手操作就没办法把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成果。”大学毕业后,刘立云一头扎进椰子研究所生产科研第一线,育种、育苗、间种……每一项工作刘立云都带着工人一起做。
经过7年的一线磨炼,刘立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能让这些经验真正帮助有需要的农民,刘立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椰子、槟榔等作物的管理操作方法整理成了数百张“明白纸”。
刘立云(左一)与同事对槟榔种苗生长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所谓‘明白纸’,其实就是在灾害气候条件下作物的防灾减灾、打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最基础、最实用的操作方法。”刘立云告诉记者,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将自己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进行推广,真正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书本知识落地。
刘立云笑道:“现在,不少椰子、槟榔种植户遇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问我,这也让我很欣慰,至少农民认可我了。”
刘立云(左一)与研究人员共同做实验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龙滚镇田头村开展工作时,一名槟榔种植户家的槟榔得了黄化病,刘主任马上拿出方案,帮他解决问题,并很快看到了成效。”周焕起回忆道,当时那位种植户拉着刘立云的手,希望刘立云能成为“槟榔界的袁隆平”,帮助农民提高槟榔产量,快速致富。
周焕起告诉记者,槟榔研究中心在刘立云的带领下,团队氛围和谐,成员配合默契,“我们每个人虽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我们的团队在椰子所却是响当当的。”
刘立云操作仪器进行科学实验
“我9岁时就认识刘主任了,那时候,刘主任在工作队里,与像我父母一样的一线工人一起劳动,手把手教他们农业技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槟榔研究中心财务助理李雯萧评价刘立云道:“从小,我就从刘主任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刘立云(左一)援非期间向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
2009年,刘立云受原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委派,赴科摩罗参加农业援非工作。临行前,刘立文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递交入党申请书。
“入党是我的梦想,万一在援非工作中遇到危险,这样我就不会有遗憾。”刘立云告诉记者,援非期间,他曾三次因疟疾险些丧命,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谈及是否曾犹豫、是否想放弃时,刘立云说:“第一次患疟疾发烧、昏迷时,内心其实很怕,当时也想过要不要就此放弃回国。但从科摩罗订机票,到回到国内,需要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或许我可以挺过去,所以还是决定相信中国驻科摩罗医疗队。”
经历第一次疟疾的刘立云变得更加坚强,当第二次、第三次疟疾来袭时,刘立云选择了坦然面对。他说:“中国驻科摩罗医疗队和当地医护人员,为我提供了最好的救治和帮助,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刘立云向记者介绍槟榔种植的相关情况
“我是家中三代人里的第一位党员,这也让我深感自豪。”刘立云自豪地说:“成为共产党员,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更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刘立云表示,他将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传授给更多国内外有需要的人,真正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