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08:49:52
今年春节,甘肃省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艾利福豆腐坊,老板马忠华和工人们格外的忙碌。
马忠华2010年迁到了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锦华村,分到的耕地盐碱大,土地几乎没有收益,全家只能靠打工维持生活。打工期间,他看到七墩乡和周边乡镇都没有做豆腐的,自己在老家豆腐坊做过学徒,为什么不把学到的一技之长发挥好呢?说干就干。2015年马忠华先后到安徽、兰州考察学习生产豆腐的先进技术,准备开豆腐坊,2016年,马忠华靠着5万元扶贫贷款,办起了艾利福豆腐坊。因为他做的豆腐从原料选料,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严把关,质量好、味道鲜,很快就得到了周围群众的认可,当年收入就达到15万元。
马忠华生产的豆腐不仅得到本乡群众认可,还很快在周边河东、三道沟及玉门市临近乡镇打开销路,马忠华干劲更足了。他改进了车间,规范了流程工艺,雇佣了工人,同时还注册了艾利福豆腐商标,使豆腐的品牌效应凸显。
“在乡上和相关部门帮助下,我们生产的豆产品从刚开始的几百斤,到现在每天1000多斤到2000斤,以后要不断把产品做好,而且咱们的加工方面还要继续扩建,把厂子扩大到更大的规模。”马忠华说。
春节这几天,订单量大,每天加工鲜豆腐至少要1000公斤。正是这一块块小小的豆腐,不仅让他一家摘掉了“穷帽子”,而且还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这几日,马忠华对2019有了新规划,他准备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村里的困难群众在这个小作坊里就业;开发更多新的豆腐产品,扩大市场,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奔小康。(本报通讯员 魏金龙 谭坤 王刚军)
实习编辑:张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