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11:01:06
本报实习记者 魏争亮
2018年10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提出力争2025年把杨凌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人才高地,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深化区校融合、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推进现代农业人才高地建设。
区校携手共创辉煌
1999年,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七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陕西省林业学校等三所中专学校合并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拥有各类农业科研人员7000余人,在校学生由合并前的1万名增加到了3.5万名,研究生从700名增加到了5000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高校行列。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进入了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实施区校融合发展规划,新一届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在土地审批、交通运输、校园治安、医疗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一系列保障服务措施,架起与区内各大高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
现在,杨凌示范区已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和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区校携手不断创造辉煌。今后,杨凌示范区将继续强化区校融合发展的各项机制,与区内各大高校共同发力,全面加快新时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发展步伐。
建设现代农业主力军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的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
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队伍,他们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要努力成为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2004年起,杨凌示范区先行先试,对经过系统系列培训的农民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免费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面向旱区开展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打造一支“永久牌”的农民专家队伍。
截至2018年8月,杨凌示范区在全国22个省市区培训职业农民40万次,同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评定体系,在果树管理、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大田作物、农村能源、植物保护等11个专业,为职业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如今,9480名职业农民获得初级职称认定,2659名职业农民获得中级职称认定,1683名职业农民获得高级职称认定,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农业“土专家”,也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未来,杨凌示范区还将探索形成更有利于职业农民培训的体制机制与模式,为全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提供经验支持。在继续探索完善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培训机构和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企业、探索市场化农民培训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与企业分担、科技咨询与培训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业态。
打造现代农业“双创”沃土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一大批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人员投入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去,“双创”人数越来越多,这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杨凌示范区“双创”大军中,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独树一帜,他们有的带着梦想、有的带着情怀涌入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始终牢记国家使命,积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排头兵作用,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已形成了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陆续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7万平方米,搭建起了众创田园、创业工场、大学生创业园、火炬创业园、农业企业孵化园、创业大街等核心孵化区……这些都为青年创客在杨凌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杨凌先后出台了《杨凌示范区鼓励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杨凌示范区高层次创业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28项政策措施;开放17个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建成面向大学生、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57万平方米;设立了1000万元种子孵化专项资金;探索开展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银保贷”和农业天使投资基金……
无论是在最初的创业大厦,还是在新建的众创田园,身处杨凌示范区精心打造的每一个创业“梦工厂”,处处绽放着“双创之火”。在这里,只要创客有新点子,就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杨凌积极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按照创新创业团队从最初创业期、孵化期、加速期、成长期的发展历程,建成了火炬创业园、星创天地等一批双创平台,引导高层次人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全社会广泛参与,大胆创新创业,激发了社会的创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