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 09:32:39
一直以来,驻村第一书记身处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走正路、走富路,把党的好政策落到了实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了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他们带着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和人民群众苦在一起,领着干、一起干,在小乡村成就了大事业。
魏建华:闫三湾村的“荣誉村民”
“感谢魏书记,要不是你,真不知道我孙子该咋弄?”近日,驻村第一书记魏建华来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观音堂林站闫三湾村贫困户任献家里走访。提起魏建华为辍学在家的孙子谋出路这件事,任献连连感激。魏建华临走时,任献硬是把刚烙的饼塞到他手里。
自从到观音堂林站闫三湾村驻村3年多来,魏建华记不清自己吃过多少“百家饭”。“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对老百姓亲,他们就会对你更亲。”魏建华说。
2015年9月,闫三湾村党支书记李见牛第一次见到30多岁的魏建华时,有些失望,心里嘀咕“咋就不派个经验丰富的来哩”。
而作为县林业局下派驻村的扶贫干部,魏建华当时心里也泛着一丝不安。闫三湾村是个典型的山村,道路不畅,人均耕地不到1亩,282户1150名村民中,仅贫困户就有235户777人。
到村后半个多月,魏建华就把村里群众走访了一遍,了解群众真实困难,探讨发展思路,最终确定了两件事,一是修路,改善全村群众出行环境,二是在该村原有700亩花椒种植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花椒基地。
2016年春节过后,他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154万余元,为村里修建主干道、门前路,让全村群众告别了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的日子。随后,他又对新修道路进行绿化,建文化广场、戏台、公厕、标准化卫生室,安装体育器材……村容村貌大改观,全村群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增收,才是脱贫关键。闫三湾村75%的土地是坡地,适合种植花椒,且部分农户有种植花椒的经验,只是不成规模。2016年,经多方调研,魏建华打算利用荒山大力发展优质花椒种植。在宝丰县林业局支持下,统一购苗、挖坑、栽植。
“今年,大部分早期种植的花椒将迎来盛果期,预计2020年后花椒总产值将达到500万元,闫三湾村将实现长久脱贫致富的目标。”魏建华说,目前,全村种植花椒18万株,总种植面积达2500亩,实现所有农户花椒种植全覆盖。
“建华来了后,我这个书记现在干得特有劲。”李见牛说,目前,全村贫困户已减少到了62户137人,大伙儿都说了,等闫三湾村脱贫了也不想让魏书记走,他就是俺村的“荣誉村民”。
刘斐:博士第一书记的“146工程”
“感谢刘斐书记鼓励我学配钥匙、修锁,每年能赚8000多元。”2月25日,郏县堂街镇圈李村残疾人联合会干事李延军说。刘斐是平顶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副教授,2017年11月到郏县堂街镇圈李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刚来时,班子形如散沙,工作滞后。去年村‘两委’换届,换掉了不称职干部,由愿意服务群众的致富能人代替。”刘斐说,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培养了2名后备干部,发展了1名党员,着力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为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村里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百姓舞台,装上了健身器材和音响,购置了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班子成员积极性被重新点燃,每天轮流值班,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
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刘斐利用第一书记专项经费,购置了一整套花生深加工设备,采用租赁形式,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万元。同时,利用宝象山、普贤寺、野菊花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贫困群众可参与其中,也可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形式获益。
去年3月份,刘斐协调成立了“平顶山学院精准扶贫博士服务团”,结合村民特长和需求,普及农业科技成果和技能,在村里建起了羊肚菌、艾草、生姜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并注册成立了“河南省宝象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以产品推广、销售。
腰包鼓了,便全村齐参与,改善人居环境。配齐垃圾集中收集池、垃圾车、专职垃圾清运人,放眼望去,街道干净整洁。以“一街道一广场”为亮点,白色墙体、行道树互相映衬,文化长廊古韵十足。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前年起,村里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倡树美德先进典型;成立舞蹈队、腰鼓队,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各种活动比赛,在全村形成新风尚。
刘斐为圈李村脱贫攻坚制定了“146工程”:围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一条主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土地拆旧复垦、倡树美德激发动力、营造攻坚舆论氛围四项行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教育、金融、社会力量帮扶体系等六项扶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杨慧民:点亮产业扶贫路
2月26日,叶县邓李乡妆头村扶贫就业基地的“巧媳妇”服装加工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人按照流水线要求,熟练地缝纫布料。
“扶贫车间投产后,村民们争着来务工。”叶县邓李乡妆头村第一书记杨慧民说,目前投资55万元的扶贫车间项目共吸纳78名村民就业,能够带动贫困户年增收2万元左右。
位于叶县县城东北部沙河南岸的妆头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63人。2017年11月,来自平顶山市委统战部的杨慧民被选派到妆头村任第一书记,入村后,经过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杨慧民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拟定并完善了全村精准脱贫规划。
在扶贫车间蓬勃发展的同时,杨慧民依托村里已有林果基地的发展基础,积极协调村民流转土地,扩大桃园和葡萄园种植规模,鼓励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村里先后成立两个林果合作社,可安排150人就业,带动贫困户40多户年增加收益近万元。
现在妆头村林果基地建设向着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村里还有鞋面加工厂、假发加工车间,走不出去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杨慧民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还动员社会力量募集资金成立了脱贫攻坚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上第一书记扶贫项目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村里有能力为更多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通过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扶贫车间、连栋温室大棚等,不仅让妆头村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也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通过把“空心村”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增加村集体耕地30多亩,还拿到了奖补资金。村里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了硬化,道路两侧安装了路灯,还建了文化广场。村里自发成立的锣鼓队、腰鼓队。妆头村已经发展成为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四乡八邻艳羡的美丽村庄。
“去年,我们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126户贫困户人均收入在6800元以上的就有101户,还是高质量脱贫!”杨慧民高兴地说。
韩占营:扶贫路上的四个“千”
“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锤百炼。”近日,说起驻村工作,鲁山县赵村镇柳树沟村第一书记韩占营用了这四个“千”来形容。
韩占营来自鲁山县林业局,2016年来到这个偏远山村,全村共有900多人,其中200多人属于贫困人口。
柳树沟村有6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分布在两道沟十几个山头之间,走访一遍需要5天时间。为摸清情况,韩占营白天走门串户,晚上学习政策,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制定了“远近统筹”的脱贫规划。
“近期发展养殖、种植、丝绵加工和务工,让一部分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户率先脱贫;远期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全村富裕。”韩占营说,走遍“千山万水”,就是为了得到乡亲们的认可。
蓝图画好了,怎么实施?“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韩占营说,从支部,到党员,再到群众,一层层做工作,“千言万语”汇聚起了强大动力:干群齐上阵,整理全村路道、美化树木、清理陈旧垃圾、新建文化广场……
一边治理环境,一边千方百计助脱贫。由党员牵头,带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丝绵加工等脱贫攻坚产业组,变“输血”为“造血”。“其中20余户丝绵加工产业组贫困户,能年均增收5万余元。”韩占营说。
同时,成立种养、林业合作社,发动贫困户入股,每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申请中幼林抚育、天然商品林禁伐等4180亩,贫困户通过劳务输出,每户年均增收4000—6000余元。此外,邀请林果专家服务团到村,将贫困户培养成“土专家”。
42岁的脱贫户李俊芳,独自伺候老母亲的同时,自筹资金开了生活超市,带领全家光荣脱贫。像李俊芳一样的其他四户踏实肯干的“模范脱贫户”,不断激励着贫困群众,排除等、靠、要思想,积极行动了起来。
“千锤百炼始成钢。”目前,柳树沟村全村贫困人口由216人减少到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去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实习编辑:张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