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人大代表蒋小松:探索建立村级干部激励机制

2019-03-05 03:09:36    张艳玲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

探索建立村级干部激励机制

图为蒋小松代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村级干部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调动,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连续两年为村干部发声。“希望村级组织的杂务再少点、自治的空间再大点,村干部的待遇再高点。” 蒋小松带来了村干部的心声。

现状:村干部补贴还不够电话费车费花销

村干部既要完成上级政府各条线对口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又要处理本村的各项事务,包括党建工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脱贫攻坚、环境治理保护、各项惠民业务办理、防汛救灾、退耕还林、禁燃秸秆、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各项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理等等。村干部处于基层矛盾中心,加之上级部门的大量事务延伸至村里,大量的检查督查延伸至村里,消耗了大量精力。

村干部反映:“5加2、白加黑”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但每月报酬就1000多元,还不够电话费、车费的花销,贫困地区的村干部报酬更少,村干部的工作付出与经济待遇严重不相称。

“如果优秀的农村人才不愿意争当村支书、村主任,乡村振兴就缺乏基层执行的根基。”蒋小松表示,有的村干部说,奋斗了一辈子可能退下来还不如一个贫困户。

建议:探索建立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由村这级组织落实下去。如果没有足够的待遇保证,没有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就失去了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蒋小松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政策上的突破,也需要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建议多措并举解除束缚,激发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通过机制改革和财政支持,吸引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进入村级干部队伍,夯实乡村振兴的干部人才基础。一名优秀的村支书,一支充满活力的村干部队伍,可以带领一个村脱贫奔康,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二是强化村级自治组织的自治职能。不能将本应由上一级政府机构和部门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延伸至村,切实减轻村干部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充分、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允许村干部参与产业发展和享受劳动成果。村干部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基层干部,本质身份是农民。建议把村干部纳入技能培训的受训者范围,允许村干部参加合作社并通过自己的资金、技术和劳动投入获得收益,使他们既是村里的管理者也是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四是提高村级干部的基本待遇。既要倡导村干部的奉献精神,也要解决村干部的补贴、社保、医疗等待遇问题。建立村级干部评优机制,奖励守信念、品行好、有本领、讲贡献的村级干部,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基于工作环境、难度、绩效等,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激励人才向最需要的乡村流动。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