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杨凌:“十大攻坚行动”领跑高质量发展

2019-03-20 21:34:00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王朝阳

3月20日上午,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9年工作会议在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18年工作,系统安排部署2019年工作,通报杨凌示范区2018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进行系列表彰。

大会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更是示范区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推动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打造示范区升级版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国务院《批复》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三区三高地”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紧扣追赶超越、“五个扎实”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全面实施“五个突破”“十大攻坚行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推动示范区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打造示范区升级版,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年,这“十大攻坚行动”,助杨凌谋一个升级发展、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杨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

过去的一年,杨凌示范区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农业科教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第九次省部共建会议确定事项和全年目标任务,扎实履行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使命”,大力实施“3631”方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实现生产总值150.5亿元、增长9.1%,增速稳居第一方阵,地方财政收入8.4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193元和12392元,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示范区追赶超越加快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大攻坚行动” 推动杨凌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大会获悉,2019年杨凌示范区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以“十大攻坚行动”为抓手,着力推动杨凌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

实现科技创新新突破。抢抓国家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机遇,整合区内科研力量,积极推动“旱区农业国家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深度参与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争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布局杨凌。实施“标志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攻关转化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自然基金设立杨凌专项基金,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着力增强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深入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众创田园实施双创街区提升改造,打造农业特色鲜明的创意空间,新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全省有关军民融合发展新上项目落户杨凌。

不断深化区校融合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不断强化共识,形成合力,加大考核,积极争取各共建部委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区校融合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遇。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杂交油菜中心积极推动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为纽带,大力促进区内科教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支持入区企业与科教单位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努力形成“企业+科技团队+科创中心”的发展模式。全面落实人才政策,实施“领军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扶持行动”,推动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取得新进展。

今年,这“十大攻坚行动”,助杨凌谋一个升级发展、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积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大力推动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实体化运作,打造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平台。全面实施“示范推广和科技扶贫融合升级行动”,不断完善大学推广、产业链推广等传统推广模式,探索建立科技服务团队与市县结对服务新模式,加大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力度,为全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贡献杨凌力量。积极完善杨凌农业大数据,联合华为建设中国农业数谷,打造“互联网+农业推广”新平台,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农技示范、成果推广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扩散和释放,全面启动延安等地现代农业飞地园区建设,在省内外新建示范推广基地25个,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整合培训力量,统筹培训资源,实施“新时代农业技术管理培训和职业农民创业孵化行动”,建设杨凌国家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5万人次,打响“杨凌农科服务”特色品牌。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在发展枢纽经济方面:立足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定位,加快南接北连、东进西延对外交通网络建设,启动杨凌国际集装箱堆场及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参与中欧班列,推动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在发展门户经济方面:依托自贸片区,推动加快设置综合保税区、肉类等食品口岸和海关分支机构,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亿元,增长28%以上。在发展流动经济方面:实施“以会展业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业提质扩面行动”,全力办好第26届农高会等展会,建设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大数据中心及国际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杨凌农产品物流园,争取顺丰、京东等大型物流企业落户杨凌。

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实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引领行动”,加快国际农业创新港建设,持续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高水平举办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扩大杨凌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农业梦想小镇”,建设一批国外农业深度参与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积极打造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地。创新援外培训模式和内容,加快推动国家上合组织农业合作交流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在日本、以色列等国家设立职业农民海外培训基地,全年开展援外培训10期以上。

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全域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项目支撑”原则,全面实施“全方位乡村振兴引领示范行动”,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四覆盖一提升”工程为抓手,整村推进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成王上、毕公、姜嫄等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和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每村打造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

今年,这“十大攻坚行动”,助杨凌谋一个升级发展、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着力做强特色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和高科农业体验园,积极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业增效基础。全面建立“杨凌农科”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扎实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新建1000亩有机农产品基地,建成陕西苹果科技产业园。优化种业发展环境,全面建成种子产业园,新引进和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积极推动设立种子期货市场,建设陕西省种子交易中心,不断扩大杨凌种业品牌影响力。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示范合作社3家,不断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两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新增抵押贷款1亿元,建设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深化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出台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闲置农房使用权出租管理办法,建设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土地跨区域交易。全面开展“大棚房”、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整治,盘活建设用地,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农民创业,探索打造“共享村落”。深入推进“6×N”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全年力争总结提炼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在深化改革上实现突破。

今年,这“十大攻坚行动”,助杨凌谋一个升级发展、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工业支撑战略,实施“新业态引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持续培育和发展种业、人工智能设施农业、生物医药等八大主导特色产业,推动每个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众企会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引导激励作用,继续抓好“小巨人”成长计划,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户以上,培育蹬羚企业10户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5%。

积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新金融支撑国家产融合作改革创新行动”,推动组建新农互联网银行、全国性农业金融交易所、中国农业企业股权交易中心、大宗农产品电子现货交易平台和农业保险公司。组建产业基金发展公司,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金融助推八大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设立市级杨凌银保监分局,积极争取省内金融单位在杨凌设立市级分支机构。理顺杨凌农商行管理体制,加快杨凌农科银行筹建步伐。积极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年内争取支持2家以上企业挂牌或上市。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试点。

与此同时,将全面实施“以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持续抓好“惠民十件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