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4 15:58:36
高级农艺师梁宜策,为人积极热情,勤于学习,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曾获西安市壮心不改有突出有贡献专家。退休之后,余热犹炽,始终不忘科技 事业,以科技惠民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老科技工作者不寻常的精气神,先后被省、市老科协评为先进个人、被省老龄办评为“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等多项表彰。
老树结繁花,绿枝吐新芳。梁宜策同志2004年退休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事他毕生热爱的科技事业,发挥他在职时荣获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农业厅农牧业优秀成果奖的钻研精神,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仍然进行着技术研究工作。2004年至2012年,由他主持完成了“小麦品种冬春性鉴定”、“小麦生态研究”、“小麦新品种考察”3个大型农业科学试验研究项目。在《陕西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2004年6月在《陕西农业科学》上发表的《小麦越冬期生长发育过程研究初报》填补了关中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的一项空白。2011年1月在《陕西农业科学》上发表的《关于按小麦主茎全生育期总叶数量划品种冬春性的探讨》解决了国内长期以来在小麦品种冬春性划分上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该项研究受到《中国农业科技》杂志编辑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11月在《中国农业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小麦按叶龄定播期的研究及实践》一文,对于确定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从而防止冬前形成旺苗和晚播弱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指导大田生产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009年受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委托,梁宜策同志主编了《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专辑一部,由西安地图出版社于同年12月正工式出版发行,受到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普遍赞誉。2011年—2012年度,在区老科协的支持下,他又在全区不同生态区域设立了7个小麦试验点,开展小麦生态的研究,该项研究为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和小麦品种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小麦高产实施细则》的论文被《中国农业科技》刊登,2014年撰写的《依靠科学技术,保证粮食安全》被《陕西农业科学》刊登。此后撰写的《小麦冬前旺苗形成的机理及防控措施》,又相继在2015年、2016年荣获西安市科协、西安人社局“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奖”。
2012年,应广大乡亲们要求,梁宜策同志在他的家乡开设了一个“秋实种业服务部”,该部的宗旨是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为一体,为广大乡亲提供综合配套的服务。他也希望通过自己实践创造一种农技推广模式。早在他退休之初,他就给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把在职期间没有完成的试验项目逐步完成。二是把自己已取得的并且经过生产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群众,惠及乡里。他深知,科学的触角已延伸到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而科学仍然是摆脱贫困和落后的金光大道,必须通过普及科技知识,让群众具备一双“慧眼”,才能让科技知识真正地服务于群众。因此,他结合不同的农时季节,举办小麦、玉米技术培训班,最大可能让群众了解、学习到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他还针对不同的农时季节印发该服务部创办的科学资料《秋实种业科技》,总计印发达万余份,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梁宜策同志为老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敬业精神为人们所称颂。他以自己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价值。他的人生感言:一是兴趣是一切事业不竭的动力,世间一切成功人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莫不与其对该项事业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关,有了兴趣,人们就有了动力,有了兴趣,就可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忘我工作,在工作中找乐趣。二是“致知在格物”,就是通过探求事物规律而获得知识。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通过不懈地探索与追求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新知识,服务于生产;三是在“老有所为”中获得“老有所乐”,人一旦做了好事善事,或因遇到喜事,或帮助别人获得一句赞誉,顿时会觉得十分快乐。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成就之后的成就感,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只要你老了有所作为,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快乐。
现已年过古稀的梁宜策,虽身患多种疾病,但他弱体不弱智,仍然以科技咨询、撰写科普论文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与奉献热情,在与时俱进中继续履行沉甸的社会责任。
西安市长安区老科协 袁全民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