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躬身田间的专家型“农民”

2019-04-15 09:37:45    曹菁

在崇山峻岭,山连山的连山,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水稻专家,这位与种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汉子,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清远“袁隆平”。

在万物竞长的春季,连山广袤的田野,春耕生产进行得如火如荼。身材敦实、皮肤黝黑的陈嗣建蹲守在田头,裤腿、鞋面沾着泥巴,他眯缝着眼睛,时而打量着庄稼的长势,时而会用放大镜观察着秧苗的细部情况,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陌生人不明就里,往往会将他当成地地道道的农民。事实上,陈嗣建坚守大山一线田野已经26载春秋,的确是像父辈一样是一位对土地倾注了深厚感情的专家型“农民”。他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对于把毕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陈嗣建从未后悔过,他总是这样说:“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工作比较繁琐也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每当取得成果推广应用,自己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通过自己成果推广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作用,心里感到特别的充实和欣慰。”

做研究 整天泡在稻田里

群山环绕的连山上草村,是陈嗣建的故乡。很小的时候,陈嗣建就在跟着父母劳作时,萌生了如何让农民多收三五斗的梦想。“水稻生产是农民生活的根。每每回忆起父辈们躬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背影,我就感到身上责任很沉重。”陈嗣建说。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要像袁隆平那样,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1985年他在中央农业专业学校广东分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乡镇政府工作。

那时候,连山的水稻生产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上,农业技术原始,亩产大多在400公斤左右,而且容易发生稻瘟病,有农民甚至因为歉收而无米下锅。“自己也是农民的子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着水稻防病的事情,天天难以入眠。”为了增加水稻产量,1993年陈嗣建开始研究水稻选种育种工作。

从那时起,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每天清晨准时来到田里,观察、研究水稻高产群体的生理形态、特征和动态,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数据。

在连片的稻田里寻找那一颗变异的品种,犹如大海捞针。陈嗣建在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观察,去发现,去辨别。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整天泡在稻田里。为了观察水稻的变化,他时常带着干粮和水整天不离稻田,饿了就咬口干粮,眼睛却一直搜寻着,因为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就那么十几天,错过了时间就得等来年了。

经过一年努力,1994年他所主持的“汕优8433”杂交水稻通过省农业厅审定,达到了每亩增产150斤的目标,该品种推广种植20多万亩,大幅提高了连山水稻的产量。

为了使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派上用场,他放弃了进机关坐办公室的机会,主动要求调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农场)从事杂交水稻选种育种工作,一干就是近26年。

他被农民称为清远的“袁隆平”

有米吃了,什么米才叫好吃?什么人群适合食用什么稻米?这是陈嗣建水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近年来研究的又一突破口。

如今,走进广州、清远等地的超市,产自连山的各种有机米琳琅满目,因为晶莹剔透、营养丰富、口感清香深受消费者青睐。26年的坚持,陈嗣建团队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10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这些水稻种子被推广到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湖北等粮食生产大省,让粮食增产2.5亿公斤,农户增收6.25亿元。陈嗣建被农民尊称为清远的“袁隆平”。

这些年一路走来,陈嗣建围绕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性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挖掘水稻重要性状关键基因,研究基因功能,在钻研创制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方面攻克了种种难题,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面对挫折,从未轻言放弃。

1996年起,他开始了“博A”水稻品种的繁种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就在距离成功不远的节骨点,1998年8月因为台风突袭,吹倒了“博A”水稻品种的母本和父本,直接导致品种混杂,结果繁种纯度仅仅为97%,达不到99%的要求。

超级水稻平均亩产突破706公斤

面对失败,陈嗣建总结经验,在科研工作中重新出发。为提高选种育种成功率,他引进日本、菲律宾等地的育种材料,丰富了种源;为改良授粉方法,他与科研人员在省农科院水稻所学习杂交技术。授粉是育种的关键点。开花时节,每天早上8点陈嗣建就来到田间守着稻穗,花一开立马剪开细小的颖壳,在两分钟的散粉时间里,剪好父本插到母本旁进行套袋,再进行粒对粒的人工授粉。一套程序下来要4个多小时,然后就是一次次重复。如此这般要历经3到4年6至8造的育种,待水稻株系产量稳定,这才宣告成功。

2001年,陈嗣建所主持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粤优8号”通过了省农业厅审定,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特点,高产达600公斤,如今在全省推广种植500多万亩;随后“天丰优628”“天优363”等品种相继育种成功,在清远、肇庆等地很快得到推广,并且辐射到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推广种植50多万亩。仅按每亩增产50公斤计算,陈嗣建实现了为粮食增产2.5亿公斤的创举。

在陈嗣建的科研成果带动下,连山超级水稻平均亩产突破706公斤(最高单产763公斤),全县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面积达10万亩以上。

优良品种带来幸福生活

连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堪称清远北部的鱼米之乡,“有得吃”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缺乏广谱抗性品种以及气候等多种因素,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繁,选育优良抗病的水稻、蔬果品种,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夙愿。

“由于几千年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部分农民刚开始不太相信我们的新稻种推广,需要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老陈说,自己非常理解农民们的心声,就结合乡村实际为农民科普,后来乡亲们对新种子的热情高了许多,纷纷要求试种。

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连山有机稻取得香港有机认证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有机米生产基地,每年带动2000农户增收1200多万元。

2013年,陈嗣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近年来,他创立了“陈嗣建育种创新工作室”“农作物田间监测工作站”等两个科研平台,主持不育系“吉田A”改良、优质稻“象牙香占”品种改良、特用稻“连山紫糯1号”选育等项目均取得明显突破,完成甜玉米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并通过验收,大幅提升了当地农业科技水平。

陈嗣建的案例只是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工作推动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用执着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现状。他又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专注田畴,情系乡亲,淡泊名利,远离奢侈,像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栽种财富,收获喜悦,他的毕生梦想,就是让乡亲们远离饥饿,生活幸福。

人物档案

陈嗣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农艺师职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连山县科协副主席,第五、六、七届清远市人大代表。

主要事迹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爱国奉献的忠诚答卷。在开展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在杂交水稻选育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并参与“粤优8号”等十几个水稻新组合以及不育系“吉田A”的选育,并获得广东省审定,其中不育系“吉田A”的选育成功,成为清远市建市以来第二项重大农业科研成果。

新育成的“粤优8号”“天丰优628”等优质杂交稻组合经示范推广,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增产粮食2.5亿公斤,农民增收6.25亿元。

201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2年获得“南粤先锋”“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3年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2014年入选“清远市第六类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2015年被评为“清远市第五批拔尖人才”,2018年入选清远市“领军人才”。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