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14:26:00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张小雄 王朝阳 杜哲 刘文飞
秦巴地区,群山交错,风景如画。放眼望去,一条条乡间的水泥路面如同巨龙般盘卧在此起彼伏的山脉之间。远处的重峦叠嶂若隐若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汽车在群山间打转,从山脚盘旋至半山腰,到处是一片片整齐的茶园,潮湿又清新的空气中混杂着淡淡茶香,树林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当下,正是茶农们采摘夏茶和修剪茶树的时节。对于安康紫阳,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茶叶,承载着一个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片小小茶叶的如何成为茶农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带着这个疑问,5月9日,以“杨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安康采访团走进紫阳县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茶为引擎,走出绿色致富路
紫阳县焕古镇地处汉江上游,因“宦姑仙子”传说而得名。古老的传说还在耳畔回响,焕古镇已经开始迈步走向现代化的新农村。依托古镇特有的茶文化、古建筑以及周围得天独厚的山水旅游资源。全镇目前茶园总面积达到3万亩,户均茶园面积约6亩,人均茶园1.5亩,基本实现村村有茶山,户户有茶园的目标。2018年全镇春夏两季茶叶产销两旺,共计产茶1005吨,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
“春到茶山一片新,千里巴山飞彩云,歌声笑声洒满园,山南山北采呀采呀采茶人”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紫阳民歌在紫阳县焕古镇的小巷里回荡,歌声来自一间古朴简陋木屋,引起过往游客的注意,屋内摆放着两种木桌和几个木凳,为游客提供休息和免费茶水。木屋的主人是三名志愿者为了推广古镇的旅游和焕古镇的茶叶而开的。也反映出来自秦巴山区人民质朴的情愫和陕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7亩茶园从收入3000元,到现在收入10万元,得益于紫阳县推广的高山茶园标准化管理技术,今年我的收入刨去人工费和生活开支,年纯收入有7万余元。”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43岁村民张仁贵对记者称。张仁贵通过精细化的茶园管理技术也由贫困户变成当地的致富标兵和产业大户。
大连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安告诉记者,张仁贵的变化只是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的一个缩影。村里成立了富农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茶叶技术培训,指导村民科学种茶、制茶。目前大连村生产茶园达3000亩,2018年全村农民春茶总收入700万元,人均茶叶纯收入从过去的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0元。
“张仁贵收入高低关键在科学的管理技术以及茶叶产业链发展模式,随着紫阳富硒茶不断受追捧,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民种茶赚了钱,更知道要维护好“紫阳富硒”这块牌子。才能涌现出更多张仁贵式的高收入的茶农,才能为紫阳茶叶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可持续动力。”焕古镇镇长覃承军说。
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皇茶园林”之称,曾顺宝是紫阳县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干部,2015年正月下派紫阳县城关镇下派青中村任第一书记。曾顺宝告诉记者,当地有一段顺口留最能形容青中村的贫穷落后。“种茶为油盐,出门稀泥巴,点灯南瓜花,手机窗边挂,村里没有娃”。村中1300余亩茶园被297户村民分散经营着,不懂技术,无关品质,收入每户只有3000-4000元。
“那时候没有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心想着多少卖点钱,就知足了。”茶农丁瑞斌说。
第一书记曾顺宝来了后,请技术人员对茶农培训指导施肥、修剪,村民的茶叶收益大增,如今村子新增茶园800亩,茶园总面积达到2100亩。同时还带领村民发展林下养殖土鸡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一片小小的茶树叶,已经成了紫阳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发展茶厂300余家,开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调味茶等茶类40多个品种,年产茶叶7000余吨,实现年综合产值43.4亿元,紫阳富硒价值达到62.22亿元。
以茶为媒,带“活”一方山水
紫阳素有“茶乡”之誉称。这里的气候、土壤、茶树品种具备生产名茶的自然条件。紫阳茶有益成份丰富,自然品质好,无农药污染,因而在唐代即为贡品,在清代属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富硒茶,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城关镇和平村是盛产紫阳名茶之地。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于1980年初成立,并于2019年1月改制为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有限公司,地处紫阳县核心产茶区和平村。5月9日下午,记者乘船驶向汉江对岸,走进和平茶厂。透过玻璃,只见嫩绿的叶片吸收了水分逐渐变软,水汽中弥漫着淡淡的茶叶香。
“紫阳富硒茶,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富硒茶资源,使茶产业成为紫阳县农民经济来源的依靠。”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鹏对记者说。
曾鹏介绍到,父亲曾朝和于上世纪80年代他就在村上办起了茶厂,改变紫阳茶“名盛业衰”的现状,通过父亲不懈的努力学习,改变了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动员农民发展茶园,义务指导茶农如何科学管理茶园、如何科学采摘茶叶。
有了企业,茶农出售鲜叶方便了。加之父亲诚实守信,鲜叶一斤卖到8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80元,比原来提高一倍以上。周围逾千茶农得到实惠,年增加收入300余万元。
紫阳县和平茶厂是县上的龙头企业,去年投用3条自动化生产线后,产量提高5倍以上,日加工鲜叶可超2万斤。
“自动生产线是根据富硒茶加工特点量身定制的,解决了茶叶产量大后的质量稳定问题。”和平茶厂曾鹏说。
“全镇现有茶叶加工厂78家、其中获SC认证企业19家。按照“龙头企业+加小工厂+农户+基地”的联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焕古庄园富硒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秦巴山茶叶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整合带动中小型茶叶加工厂,形成了“龙头带龙身”发展共赢的产销格局。在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猪、养羊、食用菌、有机莲藕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新途径,全镇共开通交易网点企业15家,入住县中心3个,实现网上交易额2000余万元。”镇长覃承军对记者说。
企业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所在。紫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紫阳县茶产业“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引导县内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小茶厂、茶叶家庭农场、一般茶叶种植户加强合作。鼓励茶产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化茶园。支持创建公用品牌下的企业知名品牌,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塑造品牌核心价值。
据了解。2017年,紫阳县启动“八大工程”引领富硒茶叶创新转型升级,除龙头企业培优扶壮工程外,还包括茶旅融合、生态基地建管提升、产品科研创新、产品标准质量管控、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引领与市场建设、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系统性地推进全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紫阳县委、县政府向中省市立下的军令状,是向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坚决打赢、如期实现。 到2019年底,实现5.87万贫困人口脱贫,116个贫困村出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记者手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更是紫阳这个深度贫困县加快追赶超越、实现绿色崛起的现实需要。记者经过两天的采访,深深地感触到脱贫攻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决战。第一书记曾顺宝2015年被派驻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一年365天有310多天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带头勤劳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带动群众致富,以顽强的毅力斗志,务实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能力推动青中村村民思想变化,收入变化,村容村貌的变化。
深度贫困户张仁贵的脱贫发家致富的故事,见证了贫困山区的巨变和扶贫干部的艰辛。对于紫阳,这片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绿叶,也承载着一个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片小小茶叶的成为数万紫阳茶农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人口是否能够稳定脱贫,关键在于是否有长期稳定产业发展支撑。产业发展推进扶贫开发,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俗话说,医病要找准病根,扶贫也要找准“穷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要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共同走上小康社会。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