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 00:23: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吴凡 李煜强
6月1日,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主办的“2019全国水肥一体化与水溶肥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全国水肥一体化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陕西杨凌举办,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及全国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行业投资机构等业界权威专家及企业代表,进一步提升了本次大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接下来,记者带你看看,院士、专家们都说了些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
“信息与通信技术”
为智慧农业经营提供机会
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农业水肥一体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这一主题,汪懋华说,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优化、绿色发展新机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数字经济正在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而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普及将提供更为有效的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节本增收和广泛实践智慧农业经营的机会,因此要深刻把握信息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新趋势,要把握“产品+服务”为核心的系统价值服务,用新科技解决农业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快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农业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科技创新发展新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学庚——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围绕“科技创新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主题,陈学庚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将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始终围绕产业需求、科技创新、农机与农艺融合、装备制造发展全方位推进。通过检测农机作业情况,及时获得农业大数据、建立农情数据库,实现农机作业实时远程监控、轨迹管理和车辆档案管理功能。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严海军——
精准把握施肥装备与控制系统
让装备作用最大化
围绕“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研发进展”这一主题,严海军表示,目前化肥的过量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这一项目的开展,可以实现养分诊断监测、灌溉施肥装备和模式集成应用等目标,解决水肥一体化在应用中存在的水肥不协调、供需不平衡、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要精准把握施肥装备与控制系统,运用科技与信息化手段,实现装备在作物水肥一体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张富仓——
“水肥一体化”
助作物提质增效实现增收
张富仓以“作物水肥精准调控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主题发表了演讲。作物水肥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灌溉和过量施肥所致,深层原因是灌溉和施肥相脱节,水肥的利用效率还与农业生产水平息息相关。通过对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关于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作物水肥调控技术从旱地作物的平衡施肥、灌溉农业的水肥调控、水肥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进行比较,张富仓提出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作物提高品质与产量,实现增产增收,改善灌溉施肥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
水肥一体化
减少化肥使用实现规模生产
围绕“功能水溶性肥料的市场热点与技术需求”主题,陈清说,水肥一体化刺激水溶性肥料产品创新,机械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肥料行业提出新要求。水溶肥推广需加快水肥一体化步伐,加大对灌溉施肥设施建设,发挥原料资源优势,创新功能性原料,建立有效的原料保障体系,生产性价比高的水溶肥料,降低农民成本投入,针对作物营养和土壤改良需求,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与创新,从生产中找到农民需求缺口,引导农民采用水溶性肥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翟丙年——
以水促肥 以肥调水
围绕“黄土高原旱地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水溶性肥料应用”这一主题,翟丙年说,水分和养分是影响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胁迫因子,是一对联因互补、互相作用的因子。它们既有自己的特殊的作用,又有互相的促进作用,影响着彼此的效果和作物产量。水分促进养分迁移和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作物摄取和转运土壤水分的能力,二者形成了一条水分—养分—作物产量相互作用的链条。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