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4 15:46:00
年届古稀的农艺师王永琪,是一位学而不厌的老人,一位诲人不倦的先生,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又是一位勇于探索、全身都是泥土气息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自1992年自种50亩樱桃以来,就和樱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计舒适、安逸这些世俗价值,长年吃住在樱桃园,守护在樱桃园,钻研探索在樱桃园,努力增加樱桃产品的“含新量”“含金量”和“含绿量”,在一心推进樱桃种植科技最前沿的追梦路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被西安市长安区授予“示范家庭农场”“科技示范园”称号,他个人也相继被西安市长安区评为“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他深知科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为了给乡亲们做出样子,创出路子,他坚持只有经过检验的东西才能成为确定的知识,即科学知识的信念。凡引进的樱桃新品种,总是在自己樱桃园种植培育,先看先尝,把种植时间、天气状况、生长过程、结果等都记录下来,待取得经验,摸清了规律,把不理想的试种苦果自己吞下,把成功的经验再向乡亲们推广,让广大果农节省了试种的成本,走近道,快收益。这些年他相继引进了红青、美早、宝石、红妃、雷尼等15个优良品种,他又借鉴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先进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大胆探索,将樱桃树的树龄从过去20年左右,提高到现在50年。为了让果农学有所依,掌握樱桃种植的技术要领,他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撰写了《大樱桃栽培技术》,作为培训果农的教材,成为人们共同享用的知识财富,并被农业部、工信部在全国推广。
众人拾柴火焰高,凝智聚力奔小康。为了推动樱桃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畅通销售渠道,王永琪在2007年就组织领办了“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大樱桃合作社”,由黄良、子午、滦镇街办61户樱桃种植户组成,让那些性格、兴趣、才智不相同的人,在樱桃种植中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提携,构成了拥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种植产业的科学共同体,从而为普及科学知识,走上致富路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家园。合作社成立后,他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先进经验,实地进行指导等多种途径,转变和更新果农的种植观念,接纳和促进樱桃品种更新,提升果品质量,让果农从实践和受益中,切身感受到了科学之美,科学之奇,科学之功,合作社也日益发展壮大,现樱桃种植户131户,种植面积830亩,年收入达到800万元,成为科技致富奔小康的一面旗帜。
致富不忘贫困户,情义满满送技术。王永琪在科技帮扶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帮着他们赚,在精准和实干上狠下功夫。他一是抓好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传授经验。相继在用新产品接穗中,义务为果农老品种高枝接头2000亩,育苗1000亩,增收近亿元。二是提供大樱桃新品种,用户不但有长安区域的王莽、王曲等10个街办,还有汉中的南郑县、延安的安塞县等,在大力推广新技术中,传播科技致富、科技惠民的认知、认同,仅长安区就先后有王森茂、姚丙汉等13户贫困户相继受益脱贫。三是对那些有劳动能力而无种植技术的贫困户,王永琪吸收到合作社,安排他们从事采摘、浇水、施肥等劳动,每年采摘就达300余人,工日达6000个,为贫困户增收40万元以上。
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王永琪清醒地认识到,现今科学已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址,“生活科学化,科学生活化”正在成为常态,学习科学知识就愈加重要。他在自己带头学习新科技知识,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对合作社成员每年都要集中培训两次以上,他不但自己认真传授樱桃种植的技术要领,还聘请西安市知名专家授课、讲解,果农们高兴地说:“培训结合实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知识,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
耕耘不问倦,甘苦两相知。古稀之年的王永琪,面对凝结着他心血的樱桃,对我们深情地说到:“我曾有很多失败,科技铺垫出我的成功之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樱桃已成为了我晚年生活的寄托和希望,我要竭尽所能,为乡亲们做出样子,创出路子,共同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西安市长安区老科协 骆忠学)
实习编辑:张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