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 16:30:41
陕甘科研团队精诚合作结硕果
——平凉旱地小麦再添新品种
甘肃农民网6月4日讯 (记者 何香利 通讯员 胡小卫 苏洪照) 6月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走进“平凉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对双方多年来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检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平凉农科院专家在试验示范站基地查看小麦长势
平凉市地处陇东高原,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由于该区域气候干旱、寒冷,处于小麦病害高发区,对发展高原农业有诸多制擎。为开启培育推广具有广适性、高抗性和优质丰产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及技术体系,让“杨凌农科”扎根陇原,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平凉市农业科学院达成协议,依托平凉市农科院高平试验站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科研服务高原农业发展之旅。2018年8月18日,甘肃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凉市旱作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康振生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张正茂等七位同志任专家,为平凉市旱作农业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左)与助手在麦田记录数据
据平凉市农科院院长张国钰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起,平凉市就与杨凌的科研院所在冬小麦品种的创新的研究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培育出一批高产、抗旱、抗病的优良品种。其中就包括2015年、2016年先后培育成功的“西平1号”和“普冰151”两个小麦品种,以及即将通过审定的“普冰322”品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表示,试验示范基地成立后,为服务高海拔旱区农业发展,双方科研团队在该基地进行80多个品系的小麦种植试验,创新推出了一批高产、抗旱、抗寒、抗条锈病的优异种质资源材料,培育审定了“西平1号”和“普冰151”两个品种并进行推广,科技服务高原农业的成效显著。同时,通过双方合作,还培养了一批育种专业人才,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人才保障。
张正茂与路林贵查看小麦长势
“‘普冰151’自2016年选育成功后,因连续两年试验表现,增产都在16%以上,试验田小麦刚成熟,就有农民来‘抢’种子了。”平凉市农科院研究员任根生回忆说,当时农民像捡到宝一样,直接扑向收割机的出麦口,一边跑一边喊:你们要多少钱都行,只要多给我装些种子就行!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三十里铺村村民路林贵,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准了试验站的这个品种。今年62岁的路林贵中了4亩小麦,“西平1号”和“普冰151”各两亩。“之前种的小麦病总控制不住,白粉病,锈病反反复复。” 路林贵种了这两个品种后,省了不少心,因该品种小麦抗病抗旱且不倒伏,每亩比原先还多打100多斤粮食,他说起变化,脸上总是乐呵呵的。
“我们培育的“西平1号”和“普冰151”两个小麦品种,因为高抗病就不用打药抗病,每亩地节省农药和人工费用20元左右;因为高产,每亩地比当地品种每亩增产100-150斤,增产增效显著。目前已经推广30多万亩,推广效益达到2700多万元。” 张正茂说,“普冰322”品种目前已经完成全部的试验示范,即将通过审定,该品种继承发扬了“西平1号”和“普冰151”两个品种抗寒、抗旱及高产的特性,将与前两个品种一起成为陇东地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