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凌源范杖子:“一村一品”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2019-06-20 10:08:46   

“大棚菜管好,日子错不了;产业做支柱,农民才会富。”走进辽宁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墙上的标语显得格外醒目。

产业兴旺,民富村强。10年前,范杖子村还是一个贫困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集体经济零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范杖子村坚持“一村一品”,建温室大棚,大力发展甜椒产业,2018年末,全村标准化温室大棚达到1780栋,户均超过两栋,种植面积接近1333公顷。范杖子村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早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带动5000蔬菜种植户

绿绿的椒秧足有一人高,甜椒挂满了椒藤。走进村民孙强的大棚,他正忙着采摘甜椒。这些年来,他的大棚从一栋发展到三栋,每年收入都超过14万元。“当年,要不是跟着合作社发展甜椒产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孙强感叹道。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多风少雨,空气清新,范杖子村的气候特点适合发展棚菜种植。”范杖子村党委第一书记侯鉴介绍,早在2004年,范杖子村就有村民尝试扣大棚种植蔬菜,但当时大棚数量不多,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低。

“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品种,发展特色产业。”当时还是村委会主任的侯鉴作出抉择。通过考察,2005年,范杖子村将甜椒作为支柱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范杖子村建立了全镇第一个甜椒协会,并确定以甜椒为“一村一品”项目,引领村民脱贫致富。

“当年,多数村民怕担风险持观望态度,即便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从上级争取到部分免费秧苗,也仅有37户村民进行试种。没想到,这37户村民的大棚当年每栋收入都达到2.5万元以上,是当时种植黄瓜收入的两倍多。”回忆起当初发展甜椒产业的情景,侯鉴记忆犹新。

事实最有说服力。随后的几年里,范杖子村农民种植甜椒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缺钱,党员给担保贷款;缺技术,村里请专家指导;不会销售,商家上门收购,咱农民干就行了!”谈起自己建棚种椒的经历,孙强说。为了解决建大棚的资金难题,先富起来的农民和党员为甜椒种植户担保贷款,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在技术上,村里开设实用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如今,范杖子村带动周边乡村甜椒等特色蔬菜种植户达到5000户,每年向市场提供近10万吨优质蔬菜,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

走进范杖子村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一排排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依次排开,气势磅礴。该基地是2015年施工建设的,共有温室大棚47栋。这里是范杖子村甜椒新品种试种、新技术应用的第一试验场。

“在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范杖子村甜椒的质量和产量。”侯鉴介绍,几年来,基地主要引进试种甜椒奥黛丽、尖椒37-74等椒类品种,每栋大棚80至150延长米,年产椒类1.5万至2.5万公斤,每栋温室蔬菜大棚年创产值6万至10万元。

“只需点击鼠标,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可利用物联网来调控大棚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既节省了大量人工和时间,也减少了误差。同时,物联网系统实现了网上销售、网上与种植专家互动交流、网上实时监控种植过程等。”工作人员介绍。

在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这里的温室大棚配备了物联网监控、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微滴灌、防虫网技术设备,应用了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生产技术。

近年来,范杖子村先后与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4家高等院校合作,聘请辽宁东远、瑞克斯旺、先正达等科技公司的专家为顾问,先后引进先进栽培技术20多项,引进优良品种60多个。

叫响“范杖子甜椒”名号

位于范杖子村村头的蔬菜批发市场,人流涌动,门市房里堆满甜椒,装箱、打包、装车、发运,店主们忙得不亦乐乎。

“村里就有蔬菜交易市场,种的甜椒根本不愁卖,市场行情也很好。”范杖子村种植大户姜杰说。

眼下正是椒农忙碌的采摘季节,姜杰每天要采摘甜椒,运往村里的蔬菜市场进行交易。5年前,姜杰仅有一栋棚,现在已经发展到11栋,年产甜椒1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到80万元。在范杖子村,类似的种植大户有53户。

做大做强产业,市场是关键。多年前,范杖子村投资建立了特色蔬菜批发市场,收购蔬菜的门点有90个,日交易量达到150吨。村里注册了“凌川蔬菜”“店地王”“天性”等品牌,并参加了大连、北京等地举办的蔬菜产品交易会和农产品博览会,范杖子甜椒以其独特的品质,征服了众多商家,订单纷至沓来。

目前,全村建立了60人的经纪人队伍和400多人的装卸队伍,形成生产、包装、检测、输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模式。

“今年,范杖子村正在与北京首农集团合作筹建城市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打造‘配送中心+蔬菜基地+棚户’的致富新模式,围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侯鉴说。

 

实习编辑:张小倩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