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15:55:41
本报记者 胡立刚 郜晋亮 实习生 鲍子啸
“谢谢姐姐!”当许萍把上海大白兔奶糖一一塞进孩子们的手里,孩子们不停地道谢,眼里闪着泪光。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幕。5月18日上午,州政府接待中心迎来一场“沪·果爱心教育基金”捐赠仪式,这些孩子应邀一起见证。他们知道这位姐姐不仅自己捐赠了10万元,还带动了上海其他爱心人士捐赠了11万元。
但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是,许萍的爱心远不止这10万元。作为得到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授权的青海特色农产品指定推广运营商,许萍承诺,每卖出一份青海特色农产品,就会向青海捐出利润的10%。
“我这人一根筋,先是爱上了青海农产品,接着爱上了青海的山山水水,我愿意为青海这个第二故乡做任何有意义的事。”许萍说,她乐于在青海农产品与上海大市场之间牵线搭桥,用爱“包装”每一份青海农产品。
“她比我还了解青海特色农产品”
“您是为采访许萍来的,这太好了,我们都是许萍的老朋友,她为青海做了很多好事。”记者在青海采访期间遇见了不少青海的“三农”工作者,谈到许萍,他们都以老朋友相称,无一例外。
“她现在比我还了解青海特色农产品。”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信息处处长鄂永利告诉记者。
十年前,鄂永利接待了第一次到青海考察特色农产品的许萍。考察完之后,这位恬淡娴静的上海姑娘二话不说就拉了一车牦牛肉回上海,这事给鄂永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随后的日子里,许萍成了最热心推销青海特色农产品的经销户,每个月都要来青海,有时一个月要来两三次。更为难得的是,许萍的热情持续十年不退,在青海、上海之间架起了绿色农产品的“沟通”桥梁。
许萍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上海与青海之间,一是为了解决上海消费市场和青海供应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用行动证明彼此合作的诚信。
“解决产品供给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难题还不算难,难的是改变青海供应商的市场化理念,我只能一次又一次跑过去,直到他们信任我。”许萍说。
事实上,许萍不但用一次次的奔波来推广青海农产品,还以一次次热心接待青海供应商来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让他们看到她如何用爱“包装”农产品、如何用心做大市场。
在果洛采访期间,记者结识了老家在黄南州的夏吾仁增。那天,他开着车把记者从甘德县送回果洛州。夏吾仁增做过多年的村主任和村书记,2014年去上海培训时认识了许萍,这位一心想带着藏族同胞脱贫的汉子与许萍展开了合作,把青海的虫草卖到上海市场。
“一个上海姑娘这么愿意帮我们,真的很感动,她做每一件事做每一个决定都是先考虑我们。藏民是信佛的,我们用我们的方式爱着她。”夏吾仁增说。
从青海农产品展销窗口到传递爱的平台
在青海农产品抢占上海滩的历程中,2016年5月7日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时任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专程赶到上海,和时任上海市农委副巡视员陈德明一起为川沙青海农产品展示营销体验中心揭牌。
体验中心揭牌期间,分管农产品营销工作的副厅长马清德详细了解了许萍任总经理的上海新御农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冷库和冷藏库,回到青海后,马不停蹄深入当地企业,为新御农公司协调新产品和新货源。很快,青海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信誉良好的七家大企业成为新御农公司的供应商。
青海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蔡全军说:“青海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6个窗口,许萍又是总经销商中唯一的外地人,如果不是她的行动感动了大家,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的关心和支持的。”
记者了解到,自从2016年青海农产品展示营销体验中心开门迎客之后,许萍先后获得了2016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青海展区承办权、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青海馆经营权。每年的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更是给足新御农公司名额,保障新御农公司的形象传播,保证和各供应商的合作洽谈机会。
“事实上,因为许萍的爱心和长期的行动,社会各界和消费者已经把新御农这个推销青海农产品的上海窗口视为传递爱的平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产业发展处调研员曹丽华说。
许萍的爱与消费者形成了共鸣,青海特色农产品已经被上海高端消费群体接受,新御农经营的产品也从十年前的牦牛肉、青稞扩展到酸奶、青稞酒等八大类上百个品种。当然,许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只有不断拓展中高端市场,才能保证正常运营,继续奉献她的爱。“未来的增长空间在拓展团购,高兴的是,不少机关学校的领导们听说我卖的是青海农产品都比较热心。”许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