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几代人接力坚守,只为一粒好种……

2019-07-26 09:23:00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编者按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迎来22周岁生日。

22年创新发展,22年砥砺奋进。22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杨凌示范区扎实履行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始终耕耘在农业创新的“试验田”上,不断收获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合作、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凌正以崭新的姿态,朝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在示范区成立22周年之际,特推出《新杨凌 正青春 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22周年》系列报道,刊发第二篇《几代人接力坚守,只为一粒好种》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小小一粒种子

承载了科研人的喜怒哀乐。

沉寂、煎熬、坚守,等待一个无法预料的结果,这条路在求快求成功的今天看来,是如此漫长和不可思议。

下面小编带您一起回顾几代杨凌农科专家小麦育种史……

微信图片_20190726091548

这些农科人,整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隔绝了外面的精彩,遗憾吗?

农科人说:“他们比我们热闹,我们比他们充实。”

7月12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其中,由李振声院士提名,王辉团队完成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初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再次证明了种业对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性。此次的“主角”西农979和它的选育团队一起,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终于站在了小麦育种领域的高峰。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西农979连续10年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麦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42亿亩,受到农民和粮食收购企业的欢迎。将对黄淮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增加粮农收入发挥积极作用。

在刷新小麦各项纪录的背后,小麦育种留给人们的,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王辉教授在麦田

因为在杨凌,和王辉一样,有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他们披星戴月蹲守观察,不仅给农作物“治病”,还要育种培新,正是这群专家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劲头,培育出10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0亿亩。

一粒种子刷新多项纪录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洪璋成功选育出丰产抗锈的“碧蚂1-6号”6个品系。

其中“碧蚂1号”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蚂一号”,毛泽东主席称他“挽救了新中国”。产量比一般品种增加15%-20%。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困难时期,“碧蚂1号”的出现,解了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

到了60年代,赵洪璋历经八年研究实践后选育出“丰产3号”小麦品种,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第一例。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赵洪璋院士在麦田

70年代,他又选育出我国小麦生产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杆品种“矮丰3号”。这三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我国小麦主栽品种均裹挟着“杨凌基因”。

80年代,李振声院士在杨凌首次成功用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小偃”系列小麦良种,革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面貌,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同时期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育种专家赵瑜,在良种匮乏的年代,他培育的“武农132”让农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之后,赵瑜又陆续选育了“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等优质小麦品种,在陕西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48亿元。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赵瑜在田间指导学生

这样的成绩太多太多。更令人欣喜的是,新生育种力量正在崛起: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届的后起之秀,“西农511”品种掌舵人吉万全教授于2011年选育而成,2015年9月参加国家小麦新品种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是“西农529”小麦新品种之后育成的又一小麦优良新品种。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2018年5月“西农511”小麦新品种正式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技术转让费高达455万元,是迄今为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品种转让费最高的一项成果!

拥有完整的杨凌“户籍”

一系列品种小麦是一个大家庭。通常冬小麦品种完成审定后,即可用地标来命名,西农系列小麦品种不仅是通过国审,还出生在杨凌,因此,可以说拥有完整的杨凌“户籍”。

杨凌小麦遗传育种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有许多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都在不同气候地域为小麦持续高稳产发挥了作用。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近日,世界首个大规模小麦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结果在杨凌完成,这是首个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提供了目前为止数量最多、覆盖最全的六倍体小麦及其野生祖先的基因组变异集合,特别是筛选出来自多个野生小麦群体和远源物种的大量基因渗入,其中一些渗入片段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在驯化或是随后改良过程中发生显著增加。

频率改变并与已知数量性状连锁区域重叠,提示这些片段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结果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小麦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历程,同时为进一步挖掘影响多种小麦表型相对应的功能变异提供了宝贵资源。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近年来,杨凌以打造我国农科高地、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依托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从管种子向管种业、从重产品向重产业、从传统模式向新业态转变,进一步强化创新要素、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科研领航、招大引强、产业集聚、突破发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