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与“农”共舞的杨凌样本

2019-07-26 10:50:27    赵玉婷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杨凌,因农而生。1997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被赋予“国家使命”。

杨凌,向农而兴。2018年10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下发,这是杨凌示范区成立21年来国务院关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第三个批复,进一步明确了杨凌在全国农业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杨凌,与农共丰。1997-2019,22年的不断探索,杨凌从关中腹地的一个西北农业小镇,一跃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引擎”。

新时代,新机遇,杨凌正致力于在“三区三高地”建设上,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种业硅谷”孕育高质量发展基因

杨凌在农作物育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小麦六次更新换代,其中四次都由杨凌主导。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其中,由李振声院士提名,杨凌小麦育种专家王辉团队完成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初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加速种业发展,杨凌通过明确种业发展目标、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种业发展基金、规划建设杨凌种子产业园、运营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五项举措共同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围绕打造中国西部“种业硅谷”目标,今年5月28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与中国化工农化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决定共同建设先正达全球作物育种技术中心。目前,示范区已初步建成杨凌种子产业园,聚集各类种子企业26家,种子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占陕西全省年交易量的1/3。成立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品种权交易176项,交易额突破1.8亿元。在陕西(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已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26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

杨凌目前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6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与小麦、玉米、油菜、苹果、葡萄、园艺植物、林木、经济植物、中药材、肉牛、奶山羊等生物育种相关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其他科研平台20多个。其中,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国家小麦育种分中心,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后续研究开发能力,小麦育种的科研实力、育种水平、推广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科研平台通过引种繁育、杂交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多种方式,累计育成并推广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经济林木、牧草花卉、中药材、畜禽等农林牧新品种32类300余个。

随着区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多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每年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超过30个。“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秦优7号”油菜出油率达到48.6%;“陕单609”玉米创造了陕西玉米亩产最高纪录;“瑞阳”“瑞雪”“秦 脆”“秦蜜”等 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北方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杨凌农高会”区域品牌价值达到871.19亿元,“杨凌农科”区域品牌价值达到818.58亿元……

杨凌的农业科技成果支撑陕西发展为农业科技强省,为陕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9年5月,首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暨全国冬油菜新品种展示观摩会在杨凌举办。傅廷栋、官春云、李殿荣等国际国内油菜界“大腕”齐聚杨凌,共同探讨油菜产业发展前景。

如此高规格的大会为何选在杨凌召开?一方面,因为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就坐落在杨凌。另一方面,杨凌属黄淮区和西北旱区,生态条件具有黄土高原区典型特征,发展种子产业面向整个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此外,获得国家5A级农业综合展会认证的杨凌农高会,更是农业科技和产品展示、销售的重要平台。近五年,杨凌农高会每年参会人数约150万,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约4900项,技术与产品交易额在150亿元以上。

近年来,示范区先后引进培育各类种子企业26家,其中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4家,是全省省证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年种子交易总额约6亿元,占全省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示范推广面积逾亿亩,已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之一。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杨凌始终把种子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的实施意见》,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院校深度合作,建成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研发基地;奶山羊、肉牛为主的畜禽良种繁育基地;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林果苗木繁育基地;番茄、西甜瓜、大白菜、甘薯、洋葱、食用菌等特色农作物繁育基地,为陕西三个千亿级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设立了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示范区财政2013年—2017年连续四年每年拿出1000余万元,主要支持种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品种创新、繁种制种能力建设等。规划建设了杨凌种子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种业及其相关企业87家。加大种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江苏大华、丹东良玉等全国知名种业企业落户杨凌。2019年5月28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与中国化工农化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在杨凌示范区建设先正达全球作物育种技术中心,打造世界顶级种业技术工程中心和产品生产中心,培育种业科技创新生态圈,将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种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杨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特别是种业发展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运营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简称“两个中心”)。“两个中心”以“技术+资本+服务”的创新服务理念,致力于打造以植物品种权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技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为植物品种权转移交易提供可靠的环境保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自科技部、农业部批准成立、挂牌运营以来,累计完成品种权交易176项,交易金额1.8亿元。规划建设了2000亩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展示)基地,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性的小麦、玉米、瓜菜新品种观摩展示交易活动,集中展示全国育种专家、育种企业新育成的品种,为新品种示范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色园区让智慧农业搭上时代“快车”

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杨凌在仅有的135平方公里土地上,探索开辟农业4.0、5.0时代。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2019年5月15日,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基地,杨凌示范区首个采灌一体地热能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利用地热资源,有效解决设施温室和植物工场供暖问题,杨凌再次刷新农业 “智慧”。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走进位于杨凌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园内的杨凌奥尔共享云农场,大棚内热闹非凡,工人们有的在给幼苗做定植,有的在给刚发芽的豌豆芽浇水,有的则忙着清洗芽苗菜盘……杨凌这家“共享云农场”,巧妙地将“互联网+”“云”的概念与农场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互联网+农业新的盈利模式。

杨凌泉江农庄“藏”在揉谷镇太子藏村,在农庄西北角,今年的新项目:投资建设占地18亩的国际标准西红柿大棚,已陆续投用。农庄负责人罗新龙专门从以色列进口西红柿种苗,同时引进以色列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利用AI、物联网等技术,智能化的操控,实现了在农田、温室大棚等不同环境下的蔬菜、瓜果、苗木等作物灌溉。不仅可以节水节肥,还减少农药用量,平均可提高农业种植生产效率30%左右。

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师栗凡,练就了一项“新技能”,不用爬高上低,待在办公室,按个按钮,就能轻松完成大棚揭帘、采光工作。栗凡说,如今合作社的大棚全部实现智能操控,水肥、温湿度一键控制,手机、电脑都可以操作,以前一个棚的管理,至少需要1-2个人,现在他一个人就能管理十几个棚。

如今,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影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各种“新农具”成为农民的新宠:只需一部手机,一套物联网设备可以坐在家里实现浇水、施肥、控温、调湿、补光等一系列操作,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设施果蔬、现代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绿色、安全导向,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覆盖,目前全区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84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著名商标13个。大力推广设施农业“3+2”技术(即大跨度双拱双膜大棚、袋装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碳基营养肥料等5项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与推广服务平台获批建设。

乡村振兴让农业走出“职业范”!

葡萄快熟了!48岁的新集村村民陈岁军,最近有点忙!

作为新晋级的爷爷,为了参加小孙女的满月宴,抛下手中的工作从湖北赶回了杨凌。作为葡萄种植技术员,仅仅跟家人团聚几天,就又要回到湖北。拿着20万的年薪,就得帮公司务好葡萄、赚到钱!

陈岁军的忙碌与新集村的产业分不开。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十年以前,新集村只有400多亩葡萄,十年后,葡萄面积2207亩,基本上实现了葡萄产业全覆盖;十年前,新集村村民人均收入4000多,十年后,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靠着一串串香甜浓郁的葡萄,新集村村民搞种植、当技术员、组嫁接队、卖小树苗,全国各地到处跑。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农闲时节,步入杨陵区五泉镇斜上村,一幢幢农村安居楼房坐落在成片规模化种植的猕猴桃田地中央,楼房被周边的绿树掩映着,村广场旁边的健身长廊上,老人们乐呵呵地含饴弄孙……在杨凌,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份不输于城里人的职业。

国务院《批复》指出,发挥杨凌示范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以来,杨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初步形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1+6”规划构架,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示范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完成61132亩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额居全省前列。积极推动金融改革,拓展“银保富”农业保险范围,创新开办了12个新险种试点;杨凌农商行增资扩股顺利完成,获批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四覆盖一提升”工程为抓手,整村推进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成王上、毕公、姜嫄等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和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今年上半年,杨凌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区81家股份经济合作社获颁陕西省首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积极稳妥推进“政经分离”,在10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权由村委会代管向经济股份合作社移交试点。加快杨凌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中心选址、设计等工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业技术带头人合作,在区内支持发展2个育种繁育产业试点村(田西村红薯育苗、姜塬村猕猴桃种苗),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积极推进“两权”抵押,拓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渠道,累计向28户新型经营主体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42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开展“险资支农”试点,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今年新试点水果气象指数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鸡蛋价格指数+期货保险、猪料成本指数保险等创新险种。

多措并举让创新引领农业未来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的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杨凌的特点,也是杨凌的“杀手锏”。近年来,杨凌着眼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集聚以人才、技术等为重点的创新要素,深入实施“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多层次沟通联系机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制。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杨凌积极发挥农民发展学院作用,以驻区科研单位为主体办好“田间大学”,面向全国开展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干部、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累计面向旱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8万人次,其中1.4万多名农民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持续扩大“杨凌农科”“杨凌农高会”的品牌效应,加大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力度,把更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输送到扶贫一线。

为充分发挥农科教优势,杨凌示范区主动走出去建基地、搞培训,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农业科技增收致富。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实现了陕西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以及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全覆盖,新疆、西藏示范基地基本建成,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国家扶贫重点片区杨凌基地正在布局建设。

微信图片_20190709150710

围绕建设“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杨凌示范区广泛开展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杨凌示范区累计开展援外培训101期,为包括丝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500余人。2018年积极承担国家援外培训项目19期,来自60多个国家的536位农业官员参加培训。今年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示范区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建好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深化上合组织国家间交流作出应有努力。

围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杨凌探索建立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把先进农业技术和改革创新红利辐射到更大范围。杨凌不断完善大学、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培训、媒体、展会等六种推广模式,培育发展“科技+农户”“科技+合作社”“科技+产业链”等新型融合体,探索形成了具有杨凌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累计在18个省(区)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18个,2018年示范推广面积9031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30亿元,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当下,示范区上下正铆足干劲,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自贸区和上合基地建设机遇、奔跑前行,矢志在我国现代农业的新征程上鸣奏提质转型的时代华章。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