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聚科技、文化要素添蔬菜产业动力

2019-07-30 10:14:00   

专家送科技下乡,百姓享文艺盛宴。7月27日,农业科技报社携手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走进陕西省泾阳县,开展“走乡村、解难题、促振兴”科技下乡活动。活动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的蔬菜专家,为参会群众面对面指导农业生产疑难问题。期间有著名艺术表演家进行精彩的节目汇演,节目中间穿插互动环节,为咨询群众赠送精美礼品。本次活动接地气,促发展,既适应了目前设施蔬菜产业对农业科技的新需求,也是近几年农业科技报社探索创新科技下乡活动的新实践。 

 

农业科技报社携手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大型科技文化下乡活动走进陕西泾阳

20190730_005_01_121461

科技下乡活动现场科技下乡活动现场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西红柿生长后期最容易发生这两种病害,所以前期要做好防治准备;这个品种的线辣椒种植得不能太密;‘格义素’富含的有机碳和植物源腐殖酸可改良修复土壤环境,产出高品质的有机蔬菜……” 

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的蔬菜专家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中街村为当地农民朋友现场“问诊”并开出的技术“药方”。 

7月27日,农业科技报社携手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走进泾阳,开展“走乡村、解难题、促振兴”科技下乡活动,破解蔬菜产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科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地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心病。在短期内难以大量增加科技人员,尤其是有经验的专家人员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以最合理的方式,科学高效地调度人力资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送科技下乡活动是农业科技报社多年来的一项品牌活动,在服务三农方面,我们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实践经验,找准发力点,有效地将专家资源、农业生产新技术无缝对接到基层一线。”农业科技报社社长梁孝宏表示,本次科技下乡活动,是按照陕西省委宣传部在助力“3+X”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部署和要求,报社依托杨凌科教资源和涉农全媒体平台优势,以科技文化下乡形式助力泾阳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加速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为目的的一次送科技文化盛宴。通过本次活动,为泾阳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贡献媒体力量。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群众互动高潮迭起。为了给当地农户答疑解惑,专家们从土壤、种子、农药、育苗、成本等多方面,阐述了农作物生长规律、病灾防治、用药施肥等基础农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群众提出来的生产难题。就如何培植蔬菜苗、蔬菜苗期注意事项、如何管理大棚等话题,种植大户们现身说法,讲得头头是道,用经验与群众交流,受到了菜农朋友们的一致欢迎。 

本次活动还以图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通过报、网、微全媒体平台传遍全国,使更多的菜农朋友对蔬菜种植中的技术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同时,活动还组织了备受广大基层群众喜爱的(秦腔、民歌、小品、相声等)省文艺单位曲艺汇演,丰富多彩的节目使群众看得过瘾,饱食文化盛宴。


“三素分离”技术 改良土壤提高蔬菜菜品质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设施农业的魅力,在于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了风险可控,效益非常明显。 

作为本次活动的合作企业,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近年来在不增加农民用肥成本的前提下,以优质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为实现国家化肥减量、粮食安全、土壤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90730_005_01_121461

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海平致辞

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海平介绍,公司耗时11年,自主成功研发了“三素分离”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实现了以清洁生产方式,将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逐级进行分离分质加以利用,生产出大宗通用的生物基新材料和有机肥料等系列产品,开创了生物质炼制产业,实现了“碳”的循环利用。公司生产的格义系列植物源、全水溶腐植酸有机碳能肥,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其中,格义壮适用苗期促根壮苗,格义花适用花期坐果初期追肥,格义果适用营养坐果期追肥,蚯蚓地主适用改良修复土壤等。 

20190730_005_01_121461

参会群众对新技术、好产品非常渴求,争先恐后地咨询格义公司产品信息。

据了解,该公司首创的生物质炼制成套技术及系列创新成果,突破了以往对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利用的传统做法,实现了原料来源于秸秆,产品服务于农业的“碳”循环,走出了一条“系列开发、深度利用、持续创新、联合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为秸秆高质化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展现了广阔前景、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


专家“望闻问切”零距离为农服务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李煜强 

“希望能够通过专家们的针对性服务,推动科技科普在设施蔬菜大棚的应用和推广,为偏远群众送去科技供给,起到富民兴业的作用。”7月27日,在活动现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站首席专家赵尊练肯定本次科技下乡活动为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所作的努力。他认为,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围绕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转化应用。这次由农业科技报社牵头举办的科技下乡活动恰逢其时,对推动泾阳县设施蔬菜发展、提高群众生产水平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时春喜介绍,在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病虫害问题非常突出。本次农业科技报社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能有效推广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措施,提高菜农科学务农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水平。 

活动当日烈日炎炎、酷暑难当,但现场参会群众依然在互动环节积极提问,争先恐后“抢”话筒,热情丝毫不减。 

泾阳县云阳镇蒙家沟村菜农麻爱玲第一个“抢”到了话筒:“老师们好,我们过去用十几方鸡粪,现在只用几十升的格义液体肥,这么少的肥能顶用吗?”看着群众急切的眼神,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海平说:“过去我们用的鸡粪、牛粪等农家肥,看起来分量很多,实际上有效成分并不多。现在我们提倡科学种植,肥料不在多,而在精,用最好的肥料、最少的分量,达到最好的效果。产品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它能否为蔬菜起到好的生长作用,在于是否具有土壤调节、修复等功能。格义有机碳能肥含有高活性的羧基、羟基,富含植物源全水溶腐殖酸、有机碳、生物刺激素,能保障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麻爱玲听完介绍后告诉记者,通过解答,她掌握了知识,还次活动没白来。 

20190730_005_01_121461

20190730_005_01_121461

互动环节

安吴镇孟家沟村菜农张蕊提问道:“时老师,我家里现在种植圣女果,想问一下根结线虫该如何防治?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深入,根结线虫的为害已经成为发展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因为根结线虫个体微小,侵染根系,造成根瘤,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健壮生长和产量,菜农一定要特别重视。”时春喜说,首先从土壤修复治理做起,增施有机肥,增加碳能肥料施用,改良土壤、促进根系的健壮生长,提高蔬菜的抗逆性和抗线虫侵害的能力。从生态管理办法进行防治,要增施氨素肥料和含有生物碱类的肥料,用高温闷棚的方法降低根结线虫发育和繁殖能力。在药剂防治方面,可以用噻唑膦、阿维菌素颗粒剂来防治。


曲艺汇演 群众乐享“文化盛宴”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吴凡 

本次科技下乡活动现场热闹非凡,除了科技大餐之外,备受广大基层群众所喜爱的秦腔、民歌艺术表演家,也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青年歌唱家段娟以一首曲调欢快的歌曲《欢天喜地》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随后一首《农民工我的好兄弟》延续了其优美的唱腔,婉转悠扬的歌声引人陶醉。 

20190730_005_01_121461

多家公益协会形象大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段娟献唱

接下来,一场欢快、热闹“唢呐SHOW”点燃了全场,来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青年演奏家赵德胜用多种型号的唢呐演奏中国名曲《百鸟朝凤》,唢呐的声音时而高亢嘹亮、时而轻快调皮,现场群众大呼精彩。 

20190730_005_01_121461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演奏家赵德胜为大家演奏唢呐

活动的重头戏还有紧随其后的秦腔戏曲表演节目。国家一级演员李淑芳带来了《三回头》《三滴血》戏曲片段,将现场的戏曲爱好者瞬间带入情境当中。 

20190730_005_01_121461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淑芳现场倾情演绎

紧接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青年表演艺术家任美玉独唱碗碗腔《桃园借水》选段,嗓音婉转悠扬,大受群众好评。为了给现场群众更好的听觉和视觉体验,她还与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雷开元合作一首眉户对唱《梁秋燕》片段,两人搭配得当,舞台底下掌声不断,现场气氛相当热烈。随后雷开元也为群众带来经典秦腔选段《劈山救母》,现场的气氛被推向更高潮。 

20190730_005_01_121461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青年表演艺术家任美玉(左),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雷开元现场合作。

除了经典的秦腔片段和艺术表演,现场主要负责气氛调节的陕西省戏曲研究员眉碗团著名丑角演员、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特邀主持人邓卫锋也带来自己的拿手片段《拾黄金》和反串旦角的戏曲《十五贯》片段,将现场气氛调动到最高点,群众直呼过瘾。最后,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赵阳武以歌曲《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和经典戏曲《二进宫》片段结束了当天的文艺表演。 

20190730_005_01_121461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著名丑角演员邓卫锋为群众带来精彩表演

20190730_005_01_121461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赵阳武的演绎精彩纷呈

精彩的活动,令群众如痴如醉。来自云阳镇小里村的刘学智大声夸赞道:“这种送科技文化下乡的活动,既能让群众和专家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绝伦的演出,简直太值了!”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