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0 10:27:02
一筐苹果中,果农将周围一圈装上品相好的85果,中间埋的全是70以下残次果,果商把这叫“埋包子”。
一园苹果树,果商专门找到品相最差的那一棵,以此为标准“断堆堆”估价,果农把这叫“挖坑”。
智能分选 新华社 邵瑞 摄
过去,种苹果的经常给买苹果的吃“包子”,买苹果的恨不得给种苹果的挖个“无底洞”。
果农和果商成了一对相生相克、难离难弃的“异性”兄弟。他们算计着各自的利益,眼红着对方的收益。
今天,当果农和果商在利益上成为“亲兄弟”时,各自的潜力无穷大。
百亿“苹果盛宴”上的“吃相”
据测算,到2020年,洛川县的苹果综合产值将突破百亿元。6万果农,千余家果商将是“苹果盛宴”的主宾。
“这二杆子,是来砸场子的。”
2016年秋天,陕西方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宏公开承诺,自己的冷藏果库免费为果农存苹果,还包底收购。一时间,同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花数千万元修冷库,为的就是挣一斤2毛5分钱的存储费,免费存果子,你说没病谁信?
洛川县土基镇5队的王郝俊相信。
气调冷库内 工作人员将冷藏的苹果拉出冷库 新华社 邵瑞 摄
他把自家的2万斤苹果存进了周宏的冷库里,从头到尾没人向他提钱的事。王郝俊也不是“生整”那号人,只是当时每斤价格只有2块1毛钱,心疼的实在卖不下去。
免费存了3个月,王郝俊以出货时市场同等价位,没用挪地就卖给了周宏,每斤比入库时多出1元。
王郝俊挣了2万元,周宏吃亏了吗?
周宏有自己的一笔大账。免费存储看似让了近5000元的利,但相当于零投入存了40000元的苹果,折算下来和银行贷款的利息差不多。
2017年,300多户果农报名“免费冷藏”。结果行情“高开”,每斤3.5元的地头收购价,让好多果农“把持”不住,最终只有30户来存货。
“就这价,要,你就拉走,不要,我们就入免费库。”这是周宏在果园里听到果农与“代办”的对话。作为曾经的果农,现在成了果农的“撑腰者”,他说心里满是成就感。
果农对“免费存储、包底收购”已不再新鲜,果商还有没有让利空间呢?
有!洛川县绿佳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刚良,正在设计一种更有吸引力的合作方式:免费存储、包底收购、二次分红。
“你把苹果存在我这里,假如我承诺的包底价是3元,哪怕将来烂掉,我也照价付款。如果卖了4元,这一元的差价是我公司应该得的利益;如果卖了5元,每斤给果农返还4至5元间1元差价的20%,就是2毛钱;如果卖了6元,每斤给果农返还4至6元间2元差价的30%,就是6毛钱,以此类推。”党刚良说,这种设计不是为了和果商竞争,而是为了让果农种出最好的苹果。
“谁和钱也没仇!”在党刚良眼里,市县积极倡导和推动的苹果后整理,让果农和果商利益更紧密的同时,也使“得好苹果者得天下”的道理入心入脑。
曾经获得洛川县果王大赛一等奖的果农李保荣,在去年普遍受灾的情况下,一斤85果卖出7.6元。2018年秋,他花11天时间,专门到日本学习先进苹果种植技术。
在果农和果商共同发力的背后,是政府“无形的手”在起着作用。
洛川县在推动苹果产业后整理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整合相关涉农项目和资金1.5亿余元,加大对参与后整理龙头企业扶持补贴。同时,为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保值、增值和惠民作用,积极探索财政资金股权化新机制,折股量化果农保底分红,确保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农药真假,咱又不能去尝一口。”菩堤乡新城堡村果农王占斌的一句话,惹笑了许多果农,也道出了曾经的无奈。
2003年,他使用了假农药,导致果树出了问题,经销商跑了路,只能自认倒霉。
后来,洛川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王占斌成了入社的第一人。农药和化肥由合作社出面议价,不仅厂家直供,价钱比市面还低15%。社员只付农资的20%,其余由合作社垫资,等苹果卖出后再偿还。
合作社哪来这么大的实力?其背后是洛川延刚经贸有限责任公司。
延刚果业每卖一箱苹果,给民丰合作社补助2元,2018年,仅此一项就补助8万元。
合作社规定,每名社员可以入股1千元到2万元不等的现金,每年按10%分红。按2万元上限入股的王占斌,年年有2400元的红利。
“企业不能光盯着政府的钱包,还要共同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劲。”洛川延刚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郝延刚说,有公司做后盾,合作社共吸收了526户社员,仅贫困户就有128户。
给果商颁发个“牛顿奖”
“果树大改形时,干部拿着锯子疏枝,果农拿着锄头玩命。”曾经在乡镇工作多年的洛川县苹果营销办干部靳东升,至今对“不堪往事”历历在目。
事实上,苹果是一个品种和技术换代更新较快的产业。每一次技术提升都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很大的阻力。
果农希望“早种树,夕摘果”,不想当种植技术上的“小白鼠”。农技推广干部靠嘴指导,往往摸不着、看不见。
谁是最合适的“示范者”?果农们自然将目光投向从存储环节得补贴、从营销环节能获利、希望得到优质果品的果商们。
洛川县在推进苹果后整理工作时,明确提出打通一二三产业的边界,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一亩果园一年的流转费多少钱?4150元!谁干的?就是首家提出免费储存苹果的周宏。
在洛川县,果商参与苹果种植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引领着苹果技术创新的风向。
“我的果园从一开始就按有机园建设,挂果前一亩地施6吨有机肥,从土壤到树叶都请国内最权威的认证机构全程跟踪认证。为什么专门选一个山峁上,就是为了做自然空间上隔离。”周宏道出天价流转费的缘由,是因为那块土地“风水好”。
有同行对周宏下大气力建果园不解,劝他早点到一线城市布销售点。
周宏的回答很气人:“等我家的果园盛产后,我的专卖店就开在你家门店的对面。”
这不是抬杠,而是一个算计了无数遍的商业计划。
周宏自有2400亩果园,盛产期按亩产6000斤算,年自产苹果近2000万斤。每斤1.5元左右的种植成本,不仅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而且会成为公司的“风险调节资本”。
“我出门12年,家里捎来的苹果,怎吃都觉得不是小时候的味道。春节回到家,父母营务了一年的苹果一斤才卖5毛钱,天的个爷爷呀!这下了一年苦还要赔钱呢。”党刚良绘声绘色讲述自己从外出务工人员到果农的回归历程。
就是因为当果农时,总是嫌苹果套袋太“泼烦”,等他当果商挣了点钱后,一口气流转了650亩果园,推行无袋种植技术。
一个果袋由内外两层组成,成本4分钱,套一个果袋人工费8分钱。果子成熟时,先缷外袋,让从来没有经受过阳光照射“细皮嫩肉”的果子,适应上10天时间,然后缷掉内袋,光照成“红苹果”。
听着都“泼烦”,光一个袋就要经4次手,折算到一斤的成本,不少于4毛钱。
仅从外观看,党刚良种植的“素颜果”的确没有套了袋的果子好看,但因光照时间长,口感很纯正。
“套袋除了追求色泽好,还为了防止农残超标。我通过有机循环种植,不套袋苹果除了取得有机认证、欧盟认证,还自加了315项农残为零的检测。”党刚良说,不套袋还无残留,本身就是好品质的无字证明书。
有些不堪套袋之苦的果农“跟风”学习,并开玩笑要给他颁发农业类的“诺贝尔奖”。他也开玩笑说,得个“牛顿奖”还差不多。连颁奖辞都编好了:牛顿挨了苹果的砸,发现了万有引力,党刚良受了苹果的累,解放了劳动力。
哈哈哈,果农和果商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把苹果品牌推向“顶端”
谁在消费洛川的苹果?
在陕西顶端果业有限公司近5年时间的消费群体分析图上,这个答案一目了然。
“购买70果的,男性占比为57%,女性占比43%,年龄在30至45岁的占比60%。70果的食用对象主要是儿童,这说明现在的男人越来越顾家爱孩子,也反映出30至45岁的人群是挣钱和花钱的主力。”
“购买90果的,男性占比为65%,年龄30至45岁的占比47%,重复购买7次以上的占53%,城市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说明90果主要用于社会交际和礼品赠送,对于包装和果品要求很高,价格不太计较。”
顶端果业销售总监张习喜,对于消费群体了如指掌。就是这张“大数据”图,指导着公司的运营思路。
工人将经分选的苹果装箱 新华社记者 王化娟 摄
公司的包装车间,一颗颗分选过的70果被装入印有卡通图画的包装箱,通过冷藏车运往上海,再送到一个个网购的消费者手里。
顶端果业是洛川县苹果最大的网络销售公司,淘宝、京东等各大销售平台上,开了42家直营店,今年的销售额将突破7000万元。
精准推送是顶端果业的长项,产品有独颗包装的“平安果”、2颗包装的“试吃果”、6颗包装的“单身果”,总共设计出40多款包装。
“嗨,关注主播不迷路。我们最近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请多关注。”伴随着《洛川等你来》的歌声,网红主播魏启良开始了一天的直播。
一年前,他还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带着2万粉丝,加入顶端果业的直播平台。果园、果库、洛川会议旧址,直播间到处可是,关注的粉丝也不停上涨。
和大多数网络直播平台急于追求把粉丝转化为消费者不同,这个平台更加注重苹果文化的传播,这与顶端果业的企业文化相吻合:把客户当朋友。
“‘上帝’太虚无,不好侍应,朋友更真诚、可信。我们并不期望通过直播能卖出多少苹果,而是让更多人了解洛川苹果,爱上这方水土。”张习喜并不是唱高调,公司每天花的推广费用高达2万元。
把洛川苹果品牌推向顶端的还有方旭实业。
5月上旬,公司已经通过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评估,即将拿到郑交所1万吨期货苹果的交割库资质。
这是对洛川苹果质量和市场信誉的一次“顶端”肯定。(记者 梁生树)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