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16:28:05
6月26日清晨,支兰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8时前就赶到了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刘家村的葡萄园。从亲手栽下第一棵葡萄树开始,每天到葡萄园里“巡视”一圈成了支兰的习惯。
38岁的支兰是宝鸡恒森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是她和丈夫宋春来上山务农的第7个年头。
“我们1亩地只种25棵葡萄树,每条枝上留一串果,每串果留八层葡萄。亩产量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收益基本上保持在3万元到4万元之间。”穿行在悬着一串串葡萄的葡萄藤下,讲起葡萄园的管理标准,支兰说得头头是道,语气满是自豪。当年上山时还是园林工程师的支兰,如今有了新身份——高级职业农民。
7年来,支兰和宋春来不仅把刘家村的200亩荒山打造成为石鼓现代农业园区,也找到了能带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黑宝石”。
2013年,做了近10年园林工程的支兰和丈夫宋春来,以1亩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刘家村的200亩荒山地,“闯”进现代农业领域。
地有了,种什么?
一开始,支兰打算发展草莓产业。不过,等到草莓上市,除去成本后并没有什么利润。种草莓如此,种西瓜、甜瓜都是如此。
资金吃紧,支兰越来越着急。“我俩经常到大半夜还在讨论,到底该怎么办。但到最后,几乎都是互相鼓励‘再坚持一下’。”支兰说,除了自己对前途的担忧,越来越多的人也不看好她。倔强的支兰咬咬牙,和丈夫决定“曲线救国”:宋春来继续经营园区,支兰重拾园林工程,以回款补贴园区。
2015年初,刘家村的100亩葡萄园准备整体流转。这个消息让支兰如梦初醒。
原来,早在几年前,中国农学会葡萄协会原会长晁无疾曾提出刘家村所处的秦岭北麓台塬区是中国葡萄不埋杆防寒区最佳优生区。
顺利流转葡萄园后,支兰请来晁无疾为葡萄产业把脉。2015年10月改良后的葡萄上市,一位深圳客商品尝之后当场收购了剩余的1万公斤葡萄。
总算尝到了甜头,两口子干劲更大了。2016年春天,支兰辟出100亩地,栽下2500棵葡萄树苗,做起了产业示范园。同年,合作社流转窑院村400亩土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栽苗、施肥、疏枝、疏花、疏果、套袋……每一个环节支兰都亲力亲为。她还报名参加了宝鸡市职业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并注册成立了宝鸡恒森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来自葡萄产业的收入达到了30万元;2018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葡萄的品质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2017年,支兰在园区试行承包制:以30亩为一个基础单元将葡萄园外包,对达到质量标准的成品果由合作社回购,每月支付承包人一定生活补贴,充分调动起承包人的积极性。
“去年我家承包了30亩葡萄,9个月工期纯收入7万元!”村民柏俊堂高兴地说。柏俊堂是园区的工人,现在成了园区葡萄产业“合伙人”,年收入大幅提高。
“承包制的好处在于,把大面积的葡萄园分割为若干个力所能及的作业单元,既能保证承包人的收入,又能保证葡萄品质,还有利于推广技术。”宝鸡市农广校相关负责人说。从去年11月起,周边的多个镇村开始主动邀请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葡萄产业,截至目前,合作社流转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接近1500亩。
“从园林工程师到职业农民,我们走了不少弯路。如果我们在走上正轨的同时,能给当地找到优势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就很满足了。”支兰说。(记者 刘印)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