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5 10:09:23
弘扬自强精神 逐梦幸福生活——陕西脱贫故事
赵林祥:在无声世界里书写励志人生
7月24日,赵林祥阅读自己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本报记者 刘强摄
本报记者 刘强
今年56岁的赵林祥出生在渭河北岸岐山县大营乡一个叫巩寺村的地方。他两岁时丧父,10岁时因病双耳失聪,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少年时代。但人生的磨难并未击垮他,身残志坚的赵林祥靠自学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演绎出了一段励志的“书香人生”。
7月2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林祥用笔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改变我命运的是一本杂志 。”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林祥接触到《中国青年》杂志。从杂志里,“认识”了海伦·凯勒、爱迪生、贝多芬等,并从他们身上获取了精神动力,赵林祥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于是,他鼓足勇气,借来高中文科所有的课本,用一年时间自学完高中课程。
打好文化基础后,从小就喜欢文学的他,便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的海洋。自1983年收到《宝鸡文学》发来的稿件刊用通知后,30多年的时间里,赵林祥几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写作中。
为了维持生计,他曾在宝鸡、西安等地的建筑队当小工,白天在工地上拉沙搬砖,晚上就在工棚里写作;也曾因为构思文章到忘我,骑自行车时和机动车相撞,导致毁容做修补手术……
采访中,因赵林祥听不到,记者要借助纸和笔来完成交流。有时,赵林祥还会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妻子王蕊琴的手心。王蕊琴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彼此。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别看赵林祥生活在无声世界,却是个热心肠。他平时爱看书看报,很多村民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喜欢找他咨询,比如责任田怎么变更,猪拉稀了吃啥药等。赵林祥总是乐此不疲,热心地为大家查找资料,一一解答。
2001年,赵林祥整理家中多年积存的数千种书刊报纸,办起了岐山县首个农家书屋,并自费订阅10多种报刊,供群众免费阅读。
岐山县残联了解到赵林祥的情况后,联合县图书馆、县妇联等相关部门,分批为他的农家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图书,并解决了订阅报刊的经费难题。农家书屋不断发展壮大,图书最多时达4000余册。2013年,赵林祥家庭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赵林祥虽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聆听世界的美妙,诉说世界的神奇,但却在自己无声的世界里,品尝着人生别样的味道。
采访当天,他从一堆书里找出一个铁盒,打开后,里边全是他用过的笔芯和签字笔,大概有几百支。“前些年他写作用坏的笔不计其数,这些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今使用电脑写作,用笔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当赵林祥抓起一把已经没墨水的笔芯向记者展示时,他的妻子王蕊琴向记者介绍道。
30余年间,赵林祥在省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了100余万字的小说、散文,目前已经出版了《理事长》《西安是个坳》《爱不流泪》《母亲》等7部作品。其中,《理事长》是部反映残疾人事业的长篇小说,《爱不流泪》荣获陕西省首届慈善文艺创作一等奖。
岐山县残联工作人员周娟说:“民政部门前几年为赵林祥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令人感动的是,2017年下半年,赵林祥的儿子赵轩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赵林祥主动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退出低保,把优惠政策让给了比他家更困难的人。”
记者手记
为残疾人插上圆梦的翅膀
刘强
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赵林祥的那扇窗就是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梦想。
这次采访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赵林祥的笑容。他不会说“谢谢”,但他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都写进了书里,挂在了喜悦的脸上。面对生活的艰难,赵林祥选择了积极乐观、向善向上,用自己的特长来弥补“短板”,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庭带来希望,也为像他一样的这一特殊群体树立了榜样,展现了生活的自信和精神的力量。
残疾人是最难脱贫,又是最易返贫的群体。
扶贫先扶志。对于残疾贫困群众,扶贫首先要唤起他们脱贫的意志。这就需要各级干部深入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聚焦靶心,量身定制、精耕细作,不断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让像赵林祥一样的残疾人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插上圆梦的翅膀。
实习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