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15:50:14
7月11日,赵中友在村民郭朝阳的地里查看石榴长势。近年来,赵中友引进的新品种石榴已成为礼泉县昭陵社区前山村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记者 程伟摄)
7月以来,赵中友特别忙,每天的日程他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走访贫困户,到园区查看石榴生长情况,与咸阳市一家公司负责人洽谈在村上建设“康养小镇”事宜……对他来说,村里每个贫困户的事,都是他的大事。村上的事,更是当务之急。
赵中友,礼泉县昭陵社区前山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他毅然放下自己的生意,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用贴心服务换群众真心,下“绣花”功夫为群众绣出致富新蓝图。在他和村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穷山村旧貌换新颜。前山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
7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礼泉县昭陵社区前山村村委会,见到了赵中友。据他介绍,前山村是渭北“旱腰带”地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群众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作为土生土长的前山村人,他深知乡亲的疾苦,村里谁家富、谁家穷,他都了如指掌。
赵中友上任后,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尤其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对全村226户1046人严格按照政策标准,逐户走访、多方评议、张榜公示,最终确定26户99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作为村上的“掌舵人”,赵中友把群众最期盼的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来抓。2012年6月,为让打井项目先行实施,他自掏腰包垫资70万元,不到2个月,全村第一口井打成,通水那天,全村父老激动不已。2015年和2017年,也是在他的先行垫资下,村里第二口、第三口井也相继打成。至此,全村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了解决。很快,近10公里的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了。
“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但到底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其实农民很现实,也最有发言权,哪个增收就发展什么。”赵中友说,产业发展关键在因地制宜、合理引导。
前山村过去主导产业是苹果,但由于品种老化等,群众增收步伐缓慢,难以摆脱贫困。为了帮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赵中友创新工作思路,借助上级工会组织指导帮助,成立了礼泉县武将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上的石榴、葡萄等特色杂果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实施扩大贫困户杂果栽植面积、引进新型石榴品种、建设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养牛场等增收项目,为贫困户落实产业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据统计,近年来,该合作社引导群众种植新型石榴品种、建设深机井、改造村荒沟等,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
如今,前山村已有90%的群众自愿加入该合作社,并注册“武将山”商标,合作社对农资统一管理、产品统一销售。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新品种石榴2000亩,“户太八号”葡萄200余亩,樱桃200亩,肉牛60多头,多渠道特色产业发展有力加快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民困我忧,民富我喜。赵中友凡事敢于担当,遇事挺身而出。他表示做人不能忘了根本,自己富了,也要带领家乡父老一起富。为了大力发展适宜村上栽植的石榴、葡萄等杂果产业,他自掏腰包,免费为贫困户栽植新型无毒石榴苗木共计7000余株;他为贫困户申请产业帮扶资金,先后争取到咸阳市慈善协会等产业帮扶资金10多万元,为贫困户入股武将山养牛场,全村26户贫困户每年可享受4万元分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赵中友的带领下,前山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前后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5万元左右,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26户99人下降到1户4人。如今,全村70%的农户家中购买了小轿车。(记者 程伟)
(原标题:做好领路人 一起奔小康——记全省脱贫攻坚奖脱贫致富带头人获得者赵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