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16:51:39 杨丹丹 李竟涵 祖祎祎
盛夏时节,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迎来了一年好风景。走进县域内的六安茶谷主题公园,只见满眼翠绿,随山势起伏的茶园与湖光山色、徽派建筑融为一体,景色如画。虽然郑学伟的茶谷小院就开在这里,他却无暇欣赏美景,一直忙着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依托茶谷旅游,这个油坊店乡面冲村的农民一年纯进账8万多元。
集老区、山区和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重点县于一身,发展如何突围?从2013年至今,金寨持续发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由区域示范到全面展开、由政府为主到群众主体、由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新路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脱贫攻坚助力,为乡村振兴奠基。
构图:科学规划解难题
大别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金寨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受农村常住人口基数大、居住分散、山区建设成本高等条件制约,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不少难题:农民转移集中难、基础设施配套难、公共服务均等难、建设筹资难……
迎难而上,从2013年开始,金寨就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重点工作,稳扎稳打。经过3年的试点示范,2016年开始整县推进。
破解难题,还需“对症下药”。金寨县政协副主席徐生造告诉记者,因地制宜,金寨采取了“1+X”的村庄布点规划,即通过一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带动多个自然村。“县财政专门投入3000多万元,编制了183个布点中心村庄、397个自然村庄的建设规划,出台了《金寨县农民建房管理规定(试行)》,编制一般农房建设指引图集10种。”包括农家乐等在内的乡村建设,都将“有规可循”。
规划做好了,破解难题就事半功倍。
“还记得以前门口的小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晚上一片黑。现在笔直宽敞的水泥路通到门前,晚上还有路灯,乡村越来越有‘范儿’了。”从小生活在麻埠镇桂花村的程涛,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如今每次回家,村里的变化都让他惊喜:老旧危房被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取代,路旁每10米就有一个垃圾桶,垃圾不再乱丢乱倒;无害化水冲式公厕干净卫生,家家用上了三格式卫生厕所;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村里不再污水乱流;村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戏台相继建成,春节期间打牌赌博的人越来越少……
桂花村的变化源于合理规划。“美丽乡村示范点实施之前,我们专门聘请了北京的设计公司为桂花村量身订制建设规划,努力做到规划与群众意愿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金寨县茶谷和美丽乡村建设办钟耀华介绍,现在桂花村不仅村容村貌美,村里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收入也大大提升。全村家家有茶园,户户门前有桂花,户均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这只是金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走在金寨乡间,随处可见的茶园、竹园、菜园和田园与自然融为一体,地方特色浓郁的房屋错落有致。全县以中心村带自然村,以点串线,累计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91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实现全域达到人居环境整治基本目标。不仅如此,“美”还开始由中心村向自然村拓展,通过自愿、自建、自管、自用、政府补助的“四自一补”模式,全县200多个自然村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运笔:民建民管民受益
和众多山区贫困县一样,除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重难题,金寨也曾面临“谁来干事”的现实之问。
为此,金寨不仅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常设机构,还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共从美丽乡村建设一线提拔和重用领导干部45人。
“农村要想环境好,农民朋友一起搞。房前屋后道路旁,各家各户勤打扫。”《金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约》的这两句话,揭示了金寨建设美丽乡村的秘诀,要抓住“关键少数”,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随处都是粪,熏死过路人。”提起古碑镇迎河村过去的脏乱,河南媳妇王丹忍不住皱眉。近两年村里的变化却让她“爱上了这里”。
按照中心村建设规划,迎河村累计整合资金近8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医疗卫生室、文化乐园等,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入户道路硬化、污水处理及公厕、雨污管道安装、人行步道、停车场等20项工程。厕所干净了,环境整洁了,道路畅通了,设施齐全了……“生活在这里别提多美了!”王丹说。
焕然一新的迎河村离不开村民的自主管护。“村里有9个人组成专门的长效管护理事会,负责维护和监管公共设施,还有3名保洁员,每家对房前屋后有‘三包’责任。”王丹介绍,“村子变美后,大家都更爱护了,把它当成自己的事。”
不只在迎河村,在斑竹园镇邢湾村,规划阶段就多次召开“稻场会”,讲清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和内容,听取村民意愿和建议,让群众主动参与,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天堂寨镇渔潭村,设置保洁员公益岗位,公共卫生一天一打扫,制定村规民约,号召村民主动维护自家门前卫生,制止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不文明行为……
为实现从政府为主到群众主体的转变,金寨坚持“县指导、乡(镇)主导、村主责、民主体”的原则,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管护考核奖补,村集体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投入管护,结合各村实际确定村庄管护和考评办法。同时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监督作用,厘清管护责任,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
着色:抓住特色强产业
金寨是红色的,这里曾先后走出12支主力红军队伍、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金寨又是绿色的,全县拥有林地440万亩,森林覆盖率75%,是六安瓜片原产地。
丰富的红、绿资源,带动了全域旅游发展,也激活了美丽乡村的“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
大别山环抱中,茶园景观成秀,茶谷步道曲径通幽。位于油坊店乡的六安茶谷主题公园占地面积约6000亩,茶园面积3500亩,太阳能杀虫灯、黄板等绿色防控措施随处可见。
茶季已过,但油坊店乡面冲村茶农张新梅还在茶树间忙碌着。随着地方特色品种黄大茶的开发,让她又多了一季收入。“我们种了十多年茶,茶谷建成后,收入提高了不少。”手上片刻不停,她给记者算起了收益账,“家里种了6亩多茶,每年4月到7月,瓜片上市,有6万多元收入。再种一季黄大茶,每亩又能收入6000多元。”
怎样让乡村的美不褪色?特色产业支撑是基础。宜农则农,宜游则游,金寨县以每个美丽乡村都有特色产业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以全域旅游为背景,布局了东南茶谷文化区、西南养生休闲区、中西红色文化和传统村落区、城郊观光体验区四大乡村旅游版块,彰显地方特色。
眼下正是葡萄采摘时节,在古碑镇七邻村的金杯葡萄庄园,夏黑、醉金香、大地红等优良品种硕果累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为保证葡萄品质,我们施农家肥,用泉水灌溉,进行全封闭避雨种植。”负责人许修地介绍,2014年,他从省会合肥返乡创业,流转近200亩土地,建起了葡萄园,如今每年销售额20多万元,带动近50人就业,其中有9户贫困户。
“一村一品,一村一色”。为了构建美丽乡村的长效产业支撑,金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打造茶谷文化村、养生度假村、红色文化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在大别山间画出了一幅异彩纷呈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