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榆林篇 > 正文

【农业科技报陕西千亿级苹果产业采访行 】 坚守初心19年只为“荒沙”披“绿装”

2019-08-14 16:46: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刘欣 王朝阳 实习记者 张慧 郭媛媛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在这片沙地上把果园建起来,这是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7月15日,农业科技报陕西千亿级苹果采访团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芦河果业开发有限公司见到79岁高龄老人张炳贵时,精神矍铄的他正在查看沙地苹果的长势情况。 

a0f653afbcd08de0c02336d01022aa9c_img_383_106_301_198

记者踏进张炳贵办公室的刹那间,目光随即转移到一面墙壁上,那一张张用汗水与辛酸换来的荣誉,映射着19年来张炳贵老人在荒沙里“折腾”的身影。2000年,刚刚从横山县水保局退休的张炳贵被治沙英雄的事迹所感动,于是,也立志要“奉献余热,为荒沙披绿”。他随即承包了赵石畔林场300亩低产林改造工程。300亩低产林说白了就是300亩沙地,这一举动立马迎来了亲朋好友的劝阻和邻里乡亲的议论,张炳贵并没有在意。承包的人告诉他,在不允许改变原有地貌的条件下,试包三年,成功了可以续包,失败了地就要被收回。张炳贵没有被吓倒,为了防风固沙,他说服和带领家人在沙地挖了6000个坑,种植上树苗,然而天未遂人愿,因为沙地缺水导致苗子全部干枯死亡。 

a0f653afbcd08de0c02336d01022aa9c_img_383_106_301_198

初试便以失败告终,但张炳贵的信心并没有动摇。他对6000个坑进行土壤改良,栽植适宜生长的果树,在缓地培育山定子苗嫁接苹果。为了保证果树苗木能有充分的灌溉用水,张炳贵特意架设电线、安装变压器、修建抽水站等,最终将芦河水抽到果园,为果树提供了灌溉用水,使沙地果树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在张炳贵老人的苹果种植园内,一棵棵生长在沙地上的苹果树,仿佛织就了一张绿色的大网,网在了这片曾经贫瘠的沙地上。张炳贵用19年时间为荒沙织就了一件绿衣,却让自己双鬓染霜,年近耄耋,将时间的痕迹刻在了脸上。治沙、种果,这是张炳贵一直坚持的两件事。为了扩大自己的事业,2008年,张炳贵成立了横山芦河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沙地种苹果树不像在普通土壤中种树那么简单,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沙地中的树,那样才能保证树的成活率。”张炳贵老人说。 

对一个父亲来说,最痛心的莫过于丧子之痛。2010年到2011年两年间,张炳贵的两个儿子相继因车祸、肺病而离世,对张炳贵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然而,张炳贵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念和斗志,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治沙、种果事业中。 

在这片果园里,印证的不仅是张炳贵沙地种苹果的感情,还有他对附近村民的关怀之情。为了帮助当地贫困户,张炳贵常常雇佣当地贫困户在园子里做工,有时农忙时要雇佣20多个人。张炳贵种苹果不是为了赚钱,附近想吃水果的村民来园子参观,他都会让大伙自己去采摘,不收费。

a0f653afbcd08de0c02336d01022aa9c_img_383_106_301_198

张炳贵默默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身边无数的人,他自己也被评为榆林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他的果园被授予榆林市老干部发挥作用示范基地。张炳贵说,接下来,自己一定要用尽自己的余生之力,经营好这片来不易的果园,将治沙精神传承下去。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