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09:38:20 吴莎莎
本报记者 吴莎莎
实施“3+X”工程是我省突出优势特色、立足脱贫攻坚、谋划乡村振兴做出的战略决策,搭建了长短结合的产业脱贫总架构,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既符合中央要求、又体现陕西特色,既能带动脱贫攻坚、又能推动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陕西方案。
目前,我省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省在实施“3+X”工程中,以项目为带动,以工程为抓手,以政策为牵引,通过抓良种、抓设施、抓加工、抓品牌等举措,在延长产业链、丰富市场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推进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取得突破。
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
7月30日,在渭南市蒲城县龙池镇设施西甜瓜试验示范基地,何满朝和妻子在设施大棚里为新种不久的秋甜瓜新品种掰芽。
何满朝告诉记者,他种了20多年的甜瓜,以前都是自己流转土地,种植露地甜瓜。品种自己挑,销路自己找,自己经常很茫然,不知道种啥品种,也不知道卖给谁,市场不好的时候还赔钱。今年,他来到龙池镇的设施西甜瓜试验示范基地。温室大棚是现成的,种苗、肥料、销路等都不用操心,他只要把瓜种好,卖瓜的收益公司和他对半分。
“前一阵第一茬春季瓜已经卖完了,每棚卖了1.5万元左右。我现在又试种了市场上较少见的秋甜瓜品种,如果能成功,收入应该不低。”何满朝说,他和妻子种植了14个棚的甜瓜,一年能挣10万多元,收入不但稳定,还有了大幅提升。
龙池镇党委书记邵新刚介绍,龙池镇一直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市场难以扩大,群众收入一直较低。近两年,省上提出实施“3+X”工程,镇党委转变观念,紧紧围绕西甜瓜这一产业,组织种植大户赴山东、北京等地学习,通过“由一般小拱棚向14米转变、14米向无支柱转变、无支柱向日光温室转变”的产业升级并优化西甜瓜品种结构,形成了大、中、小瓜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合理布局的生产格局。目前,农民产业发展热情高涨,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我们在设施农业上推行互联网+技术服务,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实行标准化订单生产,订单面积每年有两三千亩的增长。今年全镇共种植西甜瓜9万余亩,瓜季结束后将种植蔬菜3万亩。”邵新刚说,该镇今年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立了龙池镇综合服务中心、专家大院,可为群众提供最新农业科研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我省发展设施农业将立足省内,面向西部,突出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项目承载的市场主体、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机制,围绕蔬菜、食用菌、时令果、花卉“四类品种”,按照“区域优化、要素聚集、规模发展”的思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板块推进,培育壮大设施产业,实施重点工程,强化投入保障,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把奶山羊养殖户镶嵌到产业链上
7月30日,在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奶山羊基地内,连片的苜蓿翠色欲滴,随风摇曳。基地标准化圈舍里的奶山羊,有的正晒着太阳悠闲散步,有的气定神闲地趴在地上休息。徐振江正忙碌地给奶山羊喂着草料。
徐振江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全家靠他养羊为生。徐振江介绍,以前在家养了五六只羊,年收入不到1万元。2016年,村里建起现代化中心奶站,富平的一家乳业公司以保底价收购羊乳。他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领到了5000元的产业直补资金,扩大了养殖规模,当年就增收了五六万元,第二年就脱贫了。今年,村里又新建了宏达奶山羊养殖小区,贫困户免费入驻,进行统一饲养,现在他在小区里养了60多只羊,年收入可达10万元。
苏坊镇党委书记朱忠民告诉记者,党定村群众素有在房前屋后散养奶山羊的习惯,但技术落后、效益不高,还影响环境。为了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改善养殖环境,近年来,村上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和苏陕合作资金,流转荒沟地1700亩,规划建设了500亩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基地,完善了宏达、四通两个奶山羊养殖小区、奶山羊综合服务中心和鲜奶收购中心等配套设施,奶山羊养殖专业村框架基本形成。
朱忠民表示,在资金投入上,村上利用国家整合资金,主要用于牧草种植、养殖园区、羊奶收购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权归村集体所有;在管理上,采取“大户带贫困户、村上统一经营”模式,养殖大户进驻小区根据占用羊舍面积缴纳平均费用,贫困户免收水电和管理费;在生产上,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收奶”,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对接乳业公司,签订全年保护价收购合同,每公斤到户价6元,保证了奶农收益,同时每收购1公斤鲜奶给村集体支付0.5元组织服务费,仅此一项,村集体2018年收入达到53万元,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陕西是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最大的羊乳加工基地。近年来,我省相继建成大规模企业奶源基地,规模化标准养殖近40%;全省羊乳企业具备10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设备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省培育出一批国家著名品牌,羊乳产品实现东南沿海高端市场全覆盖。2018年以来,全省奶山羊新增43万只,羊奶产量增加10万吨。专家预测,受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奶山羊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整合资源建园区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7月30日,蒲城县紫荆街道办黄家村食用菌基地,在全封闭的空调大棚里摆着一排排架子,每个架子都有6层,每层都铺有厚厚的土壤,一颗颗白色的双孢蘑菇从土壤里露出头来。
“这是我们目前使用的第四代空调棚,这可解决了我们发展产业的大问题。” 黄家村党支部书记杨俊玲说,黄家村位于蒲城县中部旱塬地带,地势较高,抽黄渠等灌溉水源无法到达,仅个别村民小组有机井,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多年来农民只能靠天吃饭。2017年,黄家村两委班子成员经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负责同志协商,共同赴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双孢菇产业,引进“第四代空调棚”,解决了“第三代棚”只能春秋两季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大大提高了双孢菇产量,实现了反季节生产及销售的优势,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村上积极引进耐旱性好的金银花产业,解决了多年灌溉难、靠天吃饭的难题。
杨俊玲告诉记者,2017年,紫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谋划,整合项目资金280万元和苏陕协作项目300万元,建设了有30座设施温室空调大棚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成后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在经营上,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负责,实现村集体集中经营管理一批,村干部带头经营管理一批,产业大户示范经营管理一批,贫困户自主经营管理一批。
目前,产业园区发展良好,已带动培养本村农产品经纪人5人,吸收社员20人,提供务工岗位80余个,带动周边农户增收500元以上。全村42户贫困户均可享受产业分红,平均每年每户可分红2000元以上。2018年底,产业园区总产值8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12万元;预计2019年园区总产值可达到6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50万元;到2020年,园区总产值将达到900万元,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80万元以上。
我省在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上力求精准全覆盖,突出贫困片区,推动茶叶、核桃、红枣、魔芋等区域特色产业精准覆盖贫困户。目前,全省区域特色产业已形成“小板块、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