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渭南蒲城:“拨改投”撬动产业助脱贫

2019-08-22 16:57:24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王勇 张鑫)把扶贫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由过去的单纯拨款变为投资,再通过“村党组织+”“联合党委+”的组织使用,渭南市蒲城县在脱贫攻坚中采取“拨改投”帮扶模式,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今年48岁的党喜顺因为10年前的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一直在家务农,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以前他看到村上有人通过养羊挣了钱,也曾动过心思,但由于缺乏资金,养羊的想法迟迟没能如愿。精准扶贫开始后,党喜顺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脱贫户党喜顺:“我村上建立了一个养殖小区,村上把我安排进去在那里边打工。”

党定村村民有养殖奶山羊的习惯,但过去大多是单家独户利用房前屋后散养,这样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难以形成规模。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产业办宋军峰:“2016年,我们利用县上的‘拨改投’资金,建了四通奶山羊养殖小区,首先做到了人畜分离。再一个就是做到了统一饲养,强制防疫,统一销售鲜奶。”

为确保涉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蒲城县按首期每村不低于30万元的标准,将原来的拨款改为投资,再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产业,将这笔资金作为村级经营性资产,收益归村集体,用来补贴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需要。党定村正是利用这笔资金,采用“村党组织+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让群众通过养羊走上了脱贫路。

党喜顺:“打扫个卫生,再挤羊奶。”

记者:“这个你一个月工资是多少?”

党喜顺:“一个月工资是1800元,贴息贷款4万元,给我再代养了12只羊。”

党喜顺告诉记者,养殖小区不仅解决了他们养羊的场地问题,村上还对入驻养殖小区的贫困户,减免了水电费和管理费,后来通过建奶站、建饲草基地等,又解决了他们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截止目前,党定村奶山羊的存栏已发展到1400多只,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党喜顺:“养羊,再一个务工,一共算起来,我一年就是收入4万多一点。”

地处蒲城县尧山镇渭北旱腰带的闫家村,过去村民多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由于灌溉条件差,农作物连年欠收。如何利用“拨改投”资金,让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路,经多方考察后,村干部最终把目标锁定在金银花种植上,但这一想法,刚开始并未得到村民的认可。

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脱贫户皇玉林:“当时种的时候,我还就不愿意种。”

记者:“为什么呢?”

皇玉林:“原因主要是认为自己年龄大了,管理不了。”

金银花是中医清热解毒的良药,使用范围广,种植起来又简单方便,为打消村民顾虑,村上首先采取“党员示范引领、干部带头试种”的办法,并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村民加入,共同抵御产业风险。

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党总支书记王春颜:“‘拨改投’资金虽然给我们投资30万块钱,钱是不多,但撬动很大。”

村民皇玉林先开始种了一亩半金银花,没想到当年就收入900元。后来随着种植技术越来越好,产量不断增加,加上销售形势不错,第二年达到了4000元。同样是这一亩半地,到第三年就增加到7000元,第四年收入就有三万元。通过金银花种植,不仅使他家脱了贫,去年,家里还新盖了房,金银花种植面积也扩大到现在的8亩多地。

皇玉林:“连梦想都想不到,结果赚了这么大的收入。”

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如今,闫家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已从原来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700多亩,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2017年,合作社还新建了金银花茶厂,目前,这一产业已辐射到蒲城县包括尧山镇在内的十几个乡镇。

王春颜:“下一步,我们准备把这个产业链再往深的延伸,估计明年在我们全镇要发展到5万亩,一亩地拿5000元收益来说的话,产值能达到2.5个亿。”

同样是利用“拨改投”资金,蒲城县罕井镇采取的则是“联合党委+”的模式,和每村不低于30万元的标准相比,“联合党委+”是按每镇不低于500万元的标准,把资金投到由若干个村支部联合起来的产业联合党委建设产业基地,并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做大做强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蒲城县罕井镇人大主席产业联合党委书记张文涛:“在发展‘党支部+产业’的过程中,有个别的村由于产业基础比价薄弱,镇党委牵头研究,把他们的‘拨改投’资金整合起来,选择一个比较好的产业集中发展,抱团取暖。”

罕井镇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海拔优势适宜食用菌发展,在镇党委的组织协调下,2017年,罕井镇利用“拨改投”资金,在兴龙村建起一个占地200亩的食用菌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借袋还菇、入股分红等,带动全镇245户贫困户发展起香菇种植。

蒲城县罕井镇兴光村脱贫户王掌才:“政府给咱投资的这棚,自己投资一少部分。”

王掌才虽然身患残疾,但他自强自立。一直想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在镇上食用菌基地的带动下,今年5月,他承包了12个棚。

王掌才:“估计保守说它都挣个六七万。”

王春彦:“村上每年提出总投资的8%,其中70%给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30%壮大村集体经济。”

按照“联合党委+产业基地+专业运营公司+贫困户”的模式,从今年年初,罕井镇以食用菌产业基地为依托,采取把大棚建到村头,把技术送到门口的办法,在全镇10个村建起了11个产业点,并以基地为中心,完善产业链、向循环发展、探索多菌种、多元化发展之路。

蒲城县罕井镇人大主席产业联合党委书记张文涛:“我们的想法是一年是基地引领示范,第二年推广到各村,第三年把这个产业推广到房前屋后、千家万户。 通过这一种途径,实现这个产业的全面覆盖,最终达到全镇人均收入1000元这样一个目标。”

集中资金,壮大产业,带动一片,蒲城县在发展脱贫产业中把拨款变成投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打基础谋长远的地方,抱团发展,规模经营不仅培育了特色产业规模,也让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今后的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了基础。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