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3 19:09:51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吴凡
顺着公路一路向上,统一规划的房屋墙壁上随处可见“弓弩”元素的标识、汉语和傈僳族语言注释的格言谚语以及颜色鲜艳的民族绘画,房屋错落有致的坐落在山间,黄色的墙壁与周边翠绿的树木相互依偎。老木坝村的民族文化广场上,一群身着傈僳族服饰的妇女正围坐在一起互相学习刺绣。
图为傈僳族妇女正在老木坝村的民族文化广场刺绣
19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武定县插甸镇北部、距离镇政府10公里处的老木坝村,揭开这个贫困发生率高达67.02%的深度贫困村的面纱。老木坝村隶属老木坝村委会,是一个傈僳族集聚的自然村。全村共有102户373人,99%为傈僳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27人,属于典型的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深度贫困村。整村要脱贫,首先要结合实际发展自身的产业。“老木坝村由于自然环境优越,依山傍水,因此常年养殖牛、羊、猪等。”老木坝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张自福说道。为了引导村民改变养殖习惯,村里建设占地6340㎡的两个集中养殖区,逐步引导村民改变养殖习惯。
2018年,云南省委组织部在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中,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考虑,协调省多个部门,争取财政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省级示范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绿化等项目,旨在助推群众致富、整村脱贫的同时,着力将老木坝村建设成为美丽宜居示范村寨。“现在我们老木坝自然村分为新村和老村,其中新村的34户属易地扶贫搬迁,这部分村民的住房已经全部拆除,并实现复绿复垦。”张自福向记者说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老木坝村把提升组织化程度作为突破口,巩固高产核桃、反季节蔬菜、长寿仁青豌豆等传统种植业,并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林下黄精、白灵芝等特色种植业,引入龙头企业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丰富产品种类,有效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