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11:46:00
本报记者 王缠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卫生健康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数据显示,1958年全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为54.19岁和52.31岁,2018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到77.11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婴儿死亡率由1996年的35.13‰下降到2018年的2.96‰,孕产妇死亡率由67.1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7.3/10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医疗卫生资源持续丰富
夏秋交替之季,铜川市耀州区水峪村村委会门前的活动广场上,几位老人悠闲地拉着家常。广场旁边,一所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满足了村民求医需求和卫生服务要求。今年51岁的村医刘公利对新建的村卫生室很满意。
以前,刘公利是在自己家中坐诊,房屋烂、设备差,村民就医不方便。去年,刘公利搬到了由政府投资新建的村卫生室。三间平房四室分离,配备有电脑、观察床、健康一体机、体重磅等10台件基本医疗设备。“有了新阵地,村民们看病、取药方便多了。”刘公利说。
“耀州区卫健局对村卫生室建设基础达标,基本医疗设备配备到位,同时,坚持每年对在职村医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规范化培训,村医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铜川市耀州区卫健局健康扶贫办主任吕占胜说。
近年来,铜川市先后建立了34个乡镇卫生院、3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努力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如今,我省农村看病就医状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村民从卫生事业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平均就诊次数为5年住院率19.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门诊总量52.46%,县域内住院量占比75.6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床位使用率进一步提高。
2 健康扶贫工作扎实开展
健康扶贫工作是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之一。2016年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标准,按照“一手抓精准施治减存量、一手抓疾病预防控增量”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体系,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帮扶体系建设,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全省因病致贫户累计减少13.83万户。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险范围,累计救治贫困患者56.56万人。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对患29种大病的5.4万名贫困患者开展专项救治,对333.1万贫困人口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为23.1万名地方病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对5.8万例大骨节等地方病患者进行了专项救治。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省际省内共111家三级医院帮扶101家贫困县医院,28家省市公共卫生机构对口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公共卫生机构。组建分类医联体280个。实施贫困地区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新建改建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4961个,为贫困地区招聘培养1.5万余名医药人才。
与此同时,我省大力推进健康村庄、健康家庭等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提升群众健康素养。10种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省所有孕产妇免费开展出生缺陷检查。我省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全国健康扶贫工作表现突出地区。镇巴县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3 健康陕西迈出坚实步伐
2017年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卫生与健康大会,健康陕西建设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篇章,被上升到全省战略优先实施。
根据《健康陕西2030规划纲要》,到2020年,健康陕西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深化医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行业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治理路径和模式基本形成,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健康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全力推进健康陕西建设,2018年,陕西成立了以省长为主任、省级39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陕西建设工作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级部门健康陕西建设任务分工通知,明确了部门职责。
省健康陕西建设工作委员会下发了《2018-2020年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指导意见》。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等省级部门制定了健康机关、健康军营、健康社区、健康村庄、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8类健康细胞建设的《实施方案》,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对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政府主导、卫健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大健康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