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11:50:58
吴艳琴
绵绵的秋雨淅淅沥沥,不知疲惫地下了半个多月,太阳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趁着好天气,我和丈夫决定驱车回老家看望父亲。
一路上被秋雨洗刷过的树木、花草柔美娇艳。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木、娇艳的花朵、清新的空气、长势喜人的庄稼令人陶醉。车子沿着宽阔的马路行驶,不知不觉到了村头。脚刚落地,老父亲就闻声出来迎接我们。
“爸,咱家干啥呢,咋这么多人?”
“你弟弟刚刚买回了热水器和燃气灶,大伙儿过来看热闹呢!”
“啊,咱家通天然气了,这么快?”
“可不是嘛!如今政策好,咱农村干啥都快:修路快,看病合疗报销快,老年人高龄补贴发得快,这不,天然气通得更快!以后你们回家再也不用拉风箱烧火做饭了,咱们也用上了煤气灶咧!”说话的是邻居的嫂子。
“现在城里有的,咱们农村一样都不少,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小咧!”另一位婶子说道。
“姐,我给咱家装上了一个大容量的热水器,下次回来就准备装暖气,争取天冷之前把暖气装好,今年冬天咱爸在家就不受冻咧!”弟弟自豪地说。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说得热火朝天,我的思绪却被拉回到从前——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到城里参加了工作。从小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旧貌新颜无不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这几十年来,从炊烟到燃气灶的变化,农村有说不完的故事。奶奶告诉我,她们那个年代,做饭、烧炕都用柴火。柴火不够烧,每年收完麦子,人们会用很细的竹竿紧贴着地皮,把仅剩的麦茬抽打下来当柴火用。再后来,秋天叶落的时候,如果前一天夜里刮大风,凌晨三四点母亲会把我从被窝里拉起来,赶早和她一起去水渠边、大路旁扫落叶。扫来的落叶晒干储存起来,冬天烧炕取暖用。
为了存足量的柴火,种完麦子后,我们小孩子会把种地时翻耙出来的玉米根捡起来,用篮子提到路边或地头,用棍子敲打完粘在根上的泥土,然后捡回家当柴烧。农闲时候,父亲会拿着镢头、铁锨等工具去挖树根,往往一天时间才能挖回一两棵,拉回家劈碎,晒干后才能用。这虽然费事,但在当时却是做饭最好用的柴火。再到后来,慢慢富裕起来的农村人买煤炭来烧,那已经是很大的改观了。儿时的黄昏,做饭或烧炕时烟雾笼罩着村庄,人们似乎也灰头土脸的。现如今,大家都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美丽村庄不再是梦想了,可谓是烟雾散尽山水新。
70年的期盼,70年的奋进,新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展望未来,乡亲们肯定会更加富有,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