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马高岭生活“变形记”

2019-09-29 08:43:32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吴凡

陕西省杨陵区崔东沟村马家底组村民马高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已经90岁的马高岭是一名老党员,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祖国繁荣富强的每一个阶段,是陪着新中国成长的一代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村社会经过发展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身在基层农村的他也亲身享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红利。提起对祖国的感情,他总是重复一句话:“国家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三无村庄”生活难

宽敞平整的马路,雪白的屋墙,茁壮的杨树林……在马高岭的记忆当中,二十年前的马家底还不是现在的样子。

“我们村是这十几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这里还是一个‘三无村’,无水、无电、无公路。”提起以前的生活,马高岭感触颇深。“那时候村里只有12户人家,吃喝用水全靠一口水井撑着,天一旱就没水了,只能在房檐底下放个盆接雨水,或者去邻村借水。”

人没水吃,更不用说庄稼。为了解决老百姓用水的难题,1997年,村干部积极配合参与省上“甘露工程”项目,为村里打水井争取了足够的资金。水的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电的难题。由于那时杨陵的电归武功镇管,为了给村里通上电,村委会欠账11万元架起一条长2.5公里的高压线。

“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2017年全村还实行了天然气进户工程,家家做饭都是天然气灶台,不脏也不累,水泥路也铺到了家门口,我真的是享受到了农村变革带来福利。”跟以前的生活一对比,马高岭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近年,在党的政策支持和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崔东沟将以前的荒山沟渠打造成旅游宝地,对村容村貌也进行了彻底整治,在全部硬化门前街道的基础上,修复了村里的花坛,建成了污水、雨水下水管道,现在的崔东沟更美了。

“一村一品”焕活力

崔东沟村位于杨陵城区北部2公里处,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崔东沟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马高岭家里就种了一亩多地的猕猴桃。

“以前没发展猕猴桃的时候,家里都是种庄稼,农民累死累活,一年到头也落不下几个钱。”由于没有发展经济产业,老百姓只靠打工和种庄稼,日子根本就富裕不起来。为了让村民摆脱穷苦日子,崔东沟村党支部书记马乃生带着村民一直在不停探索。从九十年代初,马乃生就带领村民开始试种沙红桃,后来市场饱后又将目光放在樱桃身上,最后找到了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作物——猕猴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热心指导下,他们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

“我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我们老两口的猕猴桃地也让孩子种着,他们家里现在种猕猴桃收入很好,一亩地一年就能收入9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的收入,孩子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当老人的心里也舒坦。”马高岭说。

为了打造品牌,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崔东沟注册成立了"杨陵崔东沟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现在,猕猴桃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除发展产业外,近年来,崔东沟村还通过乡村振兴扶持政策,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天然气进村入户、“厕所革命”等都让全村的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