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他利用大海养大黄鱼带大家致富

2019-09-30 17:33:03   

台风对于靠海吃饭的水产养殖户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一个叫陈招德的人,2015年7月11日下午,超强台风“灿鸿”给他造成了至少1500多万元的损失,今年8月10日凌晨,同为超强台风的“利奇马”再次向他正面袭来......

陈招德,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1984年时,他大着胆子和几个朋友承包下了一家改制后的国营水泥预制厂,开始了创业之路。学过电工、焊工、轨道安装等等建筑技能,靠着自身技术过硬,心细胆子大,拿下了大陈岛上风电站的基础施工和配套设施施工任务。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大陈岛上的供电问题,当地从国外引进了一套风力发电站,这个工程的风电站的基础施工和配套设施施工被陈招德拿了下来。可当时岛上缺乏精密测量仪器,而施工标准要求风力发电机基座的水平误差在4毫米之内。

陈招德和同伴们左思右想,决定采用连通器原理——在一根透明软塑料管中灌满水,以两边水面为标准测量水平误差。

施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陈招德思维活跃,肯动脑、肯钻研,解决了不少施工难题,令外方刮目相看,也在当地有了名气。接下来陈招德专攻修路架桥,工程遍布浙江省多个市县,攒下了千万身家。

跨行创业

2011年,一位朋友专程来找陈招德,冲的就是他多年海上施工积累的丰富经验,朋友想把外地的一种海上养殖设施,搬到大陈岛来养大黄鱼。

位于台州外海的大陈岛,曾经有着丰富的大黄鱼资源,是东海区重要的渔场。也正是由于野生大黄鱼资源丰富,形成了江浙一带爱吃大黄鱼的饮食习俗,结婚、生子、坐月子等等场合的饭桌上都必须要有大黄鱼的身影。

当时陈招德的朋友提出,用竹竿建围网,圈出一片海来养鱼。这样一来鱼就有了足够的活动空间。陈招德听了之后来了兴趣,他觉得这里面有大商机。

其实在2011年的时候,野生大黄鱼就已经很稀缺了,市面上销售的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但人们还是愿意比照野生大黄鱼的形态来购买,要体型瘦长、颜色鲜黄、重量在一斤以上,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要有“蒜瓣肉”。

大黄鱼只有经过充分运动,肌肉紧实了,才能呈现出蒜瓣状的肉,拥有蒜瓣肉的大黄鱼在价格上要比没有蒜瓣肉的高出不少。按照传统的网箱养殖方式,大黄鱼的活动空间受限,很难长出蒜瓣肉。

有消费需求,建围网养鱼的方式又可行,陈招德说干就干。2012年,他联合当地十几个渔民,共同投资900多万元成立合作社,选择在大陈岛这片深度20米左右、海流通畅的海域,建设大型围栏养鱼。

大陈岛海域风高浪急,很受台风“青睐”,想在这里养鱼,风险实在太大了。周围的人就没有一个同意的,大家都觉得建筑工程做的好好的,干嘛去折腾养鱼啊。

如何抵御台风侵袭,是摆在陈招德面前的第一个大难题。陈招德认为,他最大的优势和本钱就是自己的团队拥有着丰富的海上工程经验。

朋友提出的竹竿建围网,给了陈招德一个灵感,自己有成熟的海上施工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他可以到更深、更远的海上建设围网,他想让自家养殖的大黄鱼在各方面都无限接近真正的野生大黄鱼。陈招德带领团队,花费近两百万元,向海下打了一百多根水泥桩。

长期的海上施工让陈招德知道,放进海里的大多数物体,包括普通的尼龙网,表面很快会长满藤壶、海藻等生物。如果网孔长满这些生物,水流不通透,就像是在海里多了一堵墙,遇到台风更容易被强大的波浪摧毁。而如果像传统网箱那样,隔三差五的人工换网、清洗,费时费力费钱,根本不现实。

搞工程,陈招德是一把好手,可养殖大黄鱼,却被小小的海洋附着生物难住了。为了解决难题,陈招德开始多方打听,他听说有一个专家团队正在大陈岛做铜合金材料的养殖试验,专门为了对付附着生物。

他得知铜合金做的网不容易长附着生物,但是在试验阶段,到底行不行,陈招德心里也没底儿,不过他还是带着图纸找上了门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科研团队的成员都觉得国内外都没有先例,难度太大,但等到看到图纸的时候,这些科研人员都来了兴趣,反过来追着陈招德交流技术上的难点。

半年后,一个造价近千万的大型养殖围栏,在大陈岛海域建设完成。单单一个网的造价,就超过300万元,是普通尼龙网的10倍。

2013年4月,陈招德买来五十二万尾鱼苗投入海里,按照他的计划,在年底的时候就能收获四五十万斤的优质大黄鱼。如果说建造围栏,陈招德以前的施工经验能够帮上忙,那这养鱼,陈招德就是个实打实的门外汉了。

到了出栏的日子,陈招德发现,用大围栏养出来的鱼,品质没有达到预期,就连自家人都觉得不好吃。最终这批鱼只能以三四十元一斤的价格卖掉。养鱼的第一年,陈招德没赚到钱,还赔进去四五百万元。

大围栏的空间足够鱼在内活动,可鱼的品质却没有达到预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蒜瓣肉

向专家和其他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后,陈招德找到了症结。按照大围栏的养殖密度,一次最多能养四五十万斤鱼,虽然当初陈招德也是照着这个目标投放的鱼苗,但他忽略了大黄鱼是个群居性的鱼类,经常扎堆在一起,活动范围严重受限,因此,第一批鱼和普通的网箱养殖并没有什么区别。

2015年,陈招德投放了20万尾大黄鱼鱼苗,把养殖容量降低了一大半,还减少了投喂饲料的量。

大黄鱼的肌纤维越紧实,蒜瓣肉越明显,怎么才能让鱼的肌纤维更紧实呢?道理很简单——别吃饱、多运动。一旦大黄鱼吃习惯了饲料,它们就会固定在一个位置等着,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有人来,鱼就自己跑上来。其实在陈招德的围栏里,饵料生物很丰富,减少了人工投喂,鱼自己就在围栏里找食吃了,还能达到让鱼运动的目的。

为了能够随时了解鱼的品质,陈招德每周都会捞鱼回家尝尝。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像品种、饲料配方、投喂时间,甚至连几点捕捞、如何运输他都进行了研究,最终养出的大黄鱼,得到了家里人的认可,终于能出栏了。

这批大黄鱼的市场价格比普通的养殖鱼高了一倍还多,这一年陈招德净赚了300多万元。

陈招德赚了钱,并没有只顾自己,而是把建设思路告诉了周围其他人。他自己的养殖场谁都可以去参观交流,并且虚心提取别人的建议。陈招德想带着大伙儿一起搞围栏养鱼。自2014年起,一个个更大、更先进的养殖围栏,在大陈岛出现了。

陈招德将自己赚来的钱又投入到了生产中,他想再来一场好收成。可事情并没有顺着他的想法发展。2015年7月11日下午,台风“灿鸿”向大陈岛正面袭来。

那一天,台风整整吹了一天,虽然陈招德当初在施工设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抗台风能力,可作为大陈岛第一个围栏养殖的人,倾注了陈招德无数心血的大围栏,还是没有能抗住,网破了,鱼都跑了。

成本加上附加值,这场台风至少让陈招德损失了1500万元。

陈招德组织工人对设施进行维修,在四周专门打了第二层桩进行结构加固。维修进行了两个多月,就在围栏改进接近完工的时候,陈招德决定再养一批鱼,而且要养25万斤。

大陈岛海域的水温在十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养殖户的说法是,最多再养两个月,如果12月底之前还没有捕捞上来,鱼就会有冻死的危险。可陈招德还是买了25万斤鱼投到了网里,他买的不是鱼苗,而是别人家的成品活鱼,一斤的价格就在20多元。

因为台风已经赔了1500万元,维修设施又花了三四百万元,如果再去买活鱼拿来继续养,25万斤鱼又是五六百万元的投入,加起来这一年已经搭进去两千多万元了。在旁人看来,这不是有钱瞎折腾么,可陈招德偏偏说,不出意外的话,这茬鱼还能卖高价。

陈招德利用的是时间差,也就是说,只要春节前把鱼卖掉,就不会受到低温的影响,而春节是大黄鱼传统销售旺季,冷冻的大黄鱼价格都在五六十元一斤,如果是新鲜捕捞的,那肯定会高,为此陈招德放手一搏。

有把握的“赌”一把

到了春节前,陈招德养的这批大黄鱼被疯抢,然而就在卖掉三分之二,已经回本的时候,陈招德突然喊停,剩下的鱼不卖了。

陈招德这是要让鱼过冬,可不是他自己说,进入正月寒流就会到来的吗?这次的尝试在当地大黄鱼养殖上从没有过,可陈招德依旧信心满满。

陈招德对着自己的施工图纸一遍又一遍的研究,他回忆起了小时候钓鱼,发现的大黄鱼的习性。

陈招德的大围栏,当时选址在一片二十米左右水深的水域,研究图纸的时候他就琢磨,按理说20米的深度,水温要比海面高0.8-1摄氏度,实际测量也证实了他的想法。而大陈岛这一片海域,历史最低的表层水温是7摄氏度多,那围栏底部就能到8摄氏度——这刚好是大黄鱼存活的最低水温。

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谁也不知道。那一年,整个冬天,陈招德和大伙儿除了每天测量水温,剩下的只有等待。

尝试成功了,和他预期的一样,陈招德的大黄鱼绝大多数都熬过了严冬,足足有6万多斤。第二年一开春,别人家卖的都是冰鲜鱼,只有他的鱼是新鲜的,市场卖价一路走高,特别是五月一日休渔之后,更是供不应求,经销商甚至上门来自己装箱打包。

敢于尝试,让陈招德这次多赚了三四百万元,其实赚钱不是最值得高兴的,而是陈招德获取了大黄鱼越冬养殖的经验。他把围栏分了四个仓,其中的三个仓,按照端午、中秋、春节这些销售节点,分批养殖,保证每个旺季都正好有鱼可卖。

陈招德根据经验发现,一斤左右的大黄鱼最好卖,三个对应销售节点的仓中的鱼,都在恰当的时候刚好长到一斤多。剩下的一个仓,是用来专门养殖两斤以上的大规格大黄鱼,满足高端消费需求。

陈招德大黄鱼实现了周年供应,正好可以弥补市场缺口,不过,烦恼也随之而来。

以前都是集中养,集中卖,可现在围栏里随时有鱼,订单也是随时都会来,很容易出岔子,一个疏忽就有可以造成损失。2016年,陈招德一次外出的时候,恰好有客商退订了3000斤大黄鱼。因为沟通不畅,导致这3000斤鱼捕上来卖不出去,只能临时找冷库,将这批鱼当做加工用的鱼,低价卖掉,损失了十几万。

  消化尾货

陈招德意识到,养鱼就花光了自己的精力,再要他去销售,精力跟不上了,他思前想后,找到了女婿卢阳雨,给他派了个任务——把每次捕捞产生的尾货,消化掉。

陈招德为了避免完不成订单,每次捕捞都习惯多捕一些,多出来的鱼如果不能尽快卖掉,就只能低价处理。别看每次多捞的量不大,百十来斤,但一年累加起来,尾货就有几千斤,价值几十万元。

卢阳雨觉得,既然是零散尾货,零售出去最合适。可他思来想去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岳父给的任务没完成,他心里自然着急的很,朋友看他心情不好,就约着他出去吃饭,卢阳雨顺手带了两条自家的大黄鱼过去,没想到,大家伙竟然都认为他带来的是野生大黄鱼。

卢阳雨想要将大黄鱼推销给酒店,不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消费者亲口吃到,起到推广作用,将自家大黄鱼的招牌打出去,实现零售业务的突破。

如今,卢阳雨拓展的新型销售渠道,已经从过去零散卖尾货,扩展成了一个版块,占总销量的20%,利润更是占到了30%。有人管理销售,陈招德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大黄鱼的产业布局上,向其它养殖户推广他的铜合金围栏养鱼技术。

陈招德下一步打算打造一个以大黄鱼为主题的休闲渔业,吸引更多人来到大陈岛。

陈招德的胆子大是建立在心思细腻之上的,从城堡改制国营水泥预制厂,到10月份养殖投放成品大黄鱼,再到后来的大黄鱼过冬。有人说他爱赌,运气好才赌赢了,其实他每次大胆决定的背后,都有着缜密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