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3 09:55:00 孟云
陕西网讯(记者 孟云)10月10日,“春风又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榆林神木市,开启了对该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采访。当天下午,采访团先后走访了四卜树村、张家坬村、西寨村、河湾村,实地调研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成果。
“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以前在老村住窑洞,住土坯房,条件艰苦得很,现在日子跟以前比是天上到地下。”今年82岁的呼二则,在搬进新家之前,已在黄土沟壑之间的窑洞和土坯房中生活了近80年。2015年,四卜树村整村移民搬迁,呼二则一家六口搬进300平米水暖电气齐全的二层“小洋楼”。说起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呼二则显得很激动。
成排连片的房屋,结净的村庄,村民在生活广场上闲聊……四卜树村一副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气象近展眼前。但在2011年之前,“四卜树村是挂了号的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差,村民出行困难,农副产品没有销路。”村民说,当时的四卜树存在包括村集体有大片荒沙地,各小组界限不清导致土地利用率极低,以及与四道沟、中咀峁村存在多年土地纠纷等各种问题。
村两委班子经多次协调先解决了土地纠纷问题,后整合土地归村集体所有,打牢村庄发展基础后,开始了四卜树村大刀阔斧的乡村振兴改革探索。“村子要发展,必须把行路难问题解决好。”杜卡田表示。2012年开始,四卜树村新修水泥路2.7公里,解决了150多人出行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受煤矿开发影响,四组村民的老旧式土窑洞逐渐成为危房,2013年10月该村四组92人整组率先搬入刘家窑新村。土地纠纷解决了,路通了,许多村民的生活来源却无法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流转土地2860多亩,西沟近郊农业示范园和农民实用技术学校双双落户,招商引资天兆畜牧养殖公司和富源通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八家民营企业,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60亩、李海刚苗木培育和蔬菜大棚80亩,提高了村民收入。2013年,四卜树村构思出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由村集体出资,建设新农村,开启了四卜树村的“美丽乡村”创建之路。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住上了大别墅,我们不用离开农村老家,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村民乐呵呵地说。四卜树村“两委”将全村1056人整村集中搬迁到“四卜树和谐新村”。
产业扶贫让山沟里飞去“金凤凰”
栏杆堡镇的张家坬村、西寨村是两个贫困村,因地理位置、人口资源和交通条件等原因,脱贫难度较大。为确保贫困村按时退出,神木市委、市政府动员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承担社会责任,有力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西寨村是神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耕地面积达9880亩,村内现居住人口不到200人。如今,该村利用当地地理、产业优势,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解决贫困户就业等措施,实现高质量脱贫。
西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永胜说:“去年三月份这个地方还是不毛之地,驻村工作队利用七个月的时间,建成规模化的养殖场,开始发展养牛产业。2018年牛圈梁养殖场建成后,在神木市创威煤矿的帮扶下,合作社引进53头西蒙特尔种牛,为村民创收奠定基础。现经过繁殖存栏57头牛,其中有54头母牛,养殖场主要依靠母牛繁殖来盈利。今年,牛圈梁养殖场计划用创威煤矿兑现的60万元帮扶资金,继续引进西蒙特尔牛,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存栏达200头以上,到时候预计年收入有60多万元。”
如今“欠账”较大的西寨村注册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划分人头股、资金股、土地股、公益扶贫股等形式让农民变成“股民”,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填补了该村村集体经济的空白。通过企业帮扶精准助力脱贫,西寨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群众后续生产生活有了盼头。、
张家坬村驻村第一书记叶胜军介绍,张家坬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合作社定位发展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围绕着两大主导产业,利用帮扶企业榆林市杨伙盘煤矿和华电隆德煤矿帮扶的优势,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初步建成570亩山地苹果园和张家坬村农业产业园。按三年挂果五年丰产,预计到2022年,苹果产量达300万斤,预期年收入将会达到600余万元,目前为止共实现经营性收入219.292万元,实现利润107.8383万元。
在发展山地苹果园的同时,张家坬村对官道峁小组原有280亩杂果园进行升级改良,发展林下散养鸡、猪项目,联合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写生基地,发展观光、采摘、旅游等项目。2018年,合作社为全村1593人发放了股权红利,人均分红495元。此外,该村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截至目前共为60户贫困户分红11.04万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西寨村与张家坬村蒸蒸日上的产业,为黄土地脱贫致富奏响华章。
河湾村:乡村振兴“三部曲”奏出农民幸福感
河湾村以前是一个产业发展落后的村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该村提出乡村振兴“三部曲”,盘活了农村资源,激活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河湾村位于锦界镇以北18公里处,是一个有着1500多口人、5500多亩耕地的纯农业村,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由于村民耕地面积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导致群众广种薄收,村里荒废的耕地越来越多,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18年,河湾村全面实施土地流转,将全村55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至村集体统一经营,同时积极争取资金,通过修建排洪渠、土壤改良、开垦荒地、新修田间道路等多项措施缩小地类差别,对土质差的弃耕地、荒地以及沙地土质进行改善,使全村耕地全部变成优质耕地。如今河湾村每年累计租赁土地约500亩,获得资源红利50000余元,受益群众达100人。
为改变河湾村落后的面貌,河湾村着重从村内破旧房屋着手,经多方征求、反复论证,制定出满足民心意愿的工作方案,遵照旧房打点测量、拆除补偿和30年征迁权益保留的确权协议,村民从刚开始的不同意到观望在到后来踊跃的配合拆除,既整洁了村容村貌,又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河湾村争取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让百姓生活更美好。